第五章 声音
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黑泽明,电影导演
本章提要:
有声电影革命。20世纪20年代末:早期的录音困境。麦克风vs摄影机,同步与不同步的声音。新类型:歌舞片。有声片对剪辑风格和默片表演有何影响。音效:声调、音量、节奏、质感。画外音。声音象征。无声的使用。音乐的功能:建立声调、时代、种族和地点。音乐的情感力量。音乐作为角色形容。背景音乐?歌舞片类型。口语的语言:嗓音、方言和声音重点。语言的意识形态。文本和次文本:语言下的语言意义为何?独白、旁白和口语叙事:谁在说故事?外语片。如何翻译:配音vs字幕。粗口:有必要吗?为何?何时?
5.1 历史背景
1927年,《爵士歌手》使电影进入有声时代。
老经验的德国移民(至美国)导演刘别谦是第一个尝试新有声电影类型歌舞片的大导演。
形式主义导演却一直对写实(同步)的声音有敌意。
希区柯克仍相信,最电影化的场景是默片—比如说追逐戏,只需要一点点声效连续性即可。
克莱尔的配音技巧成为制作有声片的主要方法。
进入收音机时代后,奥逊.威尔斯是重要人物。他的《安伯森大族》更将声音蒙太奇精致化,不同类主角的对话采取相叠的方式,语言本身的意义远不及声音引起的情绪效果。
5.2 音效
音效的声调、音量、节奏均能强烈影响我们的反应。高调会使听者产生张力感,尤其当该声效又延长,其尖锐的刺耳感会令人焦躁不安。因此,这在悬疑场面,特别是高潮前或高潮中都十分管用。低频率声音则较厚重,不紧张,常用来强调庄严、肃穆的场景。低音也暗示神秘及焦虑,悬疑场面也常利用其作为开始,再逐渐提高其音调。
音量形象也差不多。音量大的感觉紧张、爆裂、威胁,而音量小则显示细致、迟疑和衰弱。节奏也一样,越快就越令人紧张。画外音也能使观众想象景框外的空间。声效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很明显,通常是由戏剧性的文本来决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导演为了更写实而保留声带上的杂音,他们受真实电影中纪录片派的影响。往往避免过滤杂音。
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通常是最重要的,它往往代表导演的结论。
音效也可表达内在情感。
完全寂静也有其作用。它给人的感觉是真空,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要爆发似的。
和定格一样。在有声片中突然的无声也常象征死亡,因为我们常将声音与活的世界连结。
5.3 音乐
音乐的作用很多,在电影字幕升起时的音乐就宛如序曲,能代表电影整体的精神和气氛。
有些音乐能暗示环境、阶级或是种族团体。意大利电影也运用抒情、情绪丰富的曲调来反应这个国家的歌剧传统,尤其以尼诺.罗塔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音乐亦可用来预示即将发生的事,让导演能事先给观众警告(如希区柯克的作品),通常都配上带“焦虑性”的音乐,有时它只是虚惊一场,有时却爆发为一个高潮。有时角色得约束或隐藏情感,音乐也常能暗示他们的内心状况。
无调、不和谐的现代音乐一般给人的感觉是焦虑。这类音乐没有旋律,甚至乍听像分散混乱的杂音。
音乐也可控制情绪的转换。
音乐也能使主导的情绪中立或造成相反的效果。
音乐母题有时用来代表角色的个性。
角色塑造的音乐配上歌词就更明白。
库布里克用音乐的大胆是最受争议的。
音乐一般被认为是用来补救低劣的对白寄贫乏的表演,但有的电影却能将音乐与对白做最好的配合。
华纳的歌舞片就是典型的强调普通老百姓和工人价值观的民粹电影。
5.4 歌舞片
歌舞片是颇受欢迎的类型,主要是由歌曲和舞蹈组成。
歌舞片可分为写实和表现两种。
写实的歌舞片都为唱歌跳舞找出理由,大部分背景设在表演/娱乐界,使歌舞有合理的借口。这类歌舞片经常随着几句简短的对话,诸如“嗨,孩子,让我们排练一次”,便合理地插入一段歌或舞。
形式主义的歌舞片则根本不会佯装真实,角色可以随时歌舞,但必须以美学为前提。
华纳公司巴士比.伯克利编导的歌舞片,则强调平民化、快嘴利舌的娱乐业背景,以及高度抽象画的舞者排出的几何图形(以光学印片法制作和奇特的摄影角度著称)
20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的歌舞片是米高梅制片厂的天下。
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但在表现的范围上没有一种媒体比得上电影。
5.5 语言
电影及剧场还享有书写文字欠缺的情绪、意念次文本。次文本能传达文字、剧本“背后”的暗示。
旁白是特别有效的技巧,提供我们公开说法以及私密想法之间的对比。
次文本的技巧配合电影特写,往往能比剧场更含蓄地传达字句后面真正的意义。
电影是一种并置的艺术,可用和影像对立的对白来延伸语言的意义。
电影的语言分为对白与独白二大类。独白用得最多是在纪录片中的旁白技巧,由画面外的旁白来提供观众依附视觉的事实信息。
独白亦可以用在剧情片中,尤其是浓缩事件及时间时最常用。
旁白使电影有主观色彩,且通常有宿命意味。
内心独白是电影工作者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因为它可以传达角色得思想。
语言的优点,使其成为电影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并不只因其文学品味。
分析电影中的声音时,我们应自问:每场戏的声音是如何安排的?声音经过改造吗?为什么?声音剪辑得较为简洁还是更加紧凑繁复?是否有任何象征或与影片重复出现的母题有关?如何使用沉默无声?电影的主题音乐是何种类?是原创或撷取自其他音乐?运用哪些乐器?有多少种?是整个管弦乐队、小编制乐团还是独奏?音乐用以凸显台词,还是单纯用在动作场面,或不一定?语言的运用如何?对话只是单纯功能性的,还是富有“文学性”、词藻优美丰富?剧中人是普通口音还是使用乡音?对话是否与他们的阶级相应?我们如何得知剧中人未说出口的想法?选择这种语言有何特点?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用字?有没有脏话或粗话?片中是否有旁白叙述者?为何会选择男性或女性来叙述故事?叙述者为何不是片中的另一个角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