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218-221 存在与是,海德格尔的Dasein与Seiende
论者以“就是说”引出了一个结论:“存在”的意义比“是”更加基本。由于这个解释在分号的后面,因此依然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释。我的问题是,这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吗?从他的论述能够得出这样的意思吗?在我看来不能。判断与存在者有联系,这从图示可以看出,由于判断以“是”来表达,因此大致也可以说“是”与存在者相联系。这马马虎虎也可以理解。但是,凭什么说“存在”的意义比“是”更基本呢?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海德格尔说了“是”与存在者有联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对这种“联系”做出说明。但是,在如此明确的上下文里“存在者”明确地指人,因此当然应该把“是”与人联系起来才对,比如“是”与人相联系。“是”不是判断,判断是人的活动,因而没有人,就没有判断,因此甚至可以说,没有人,也就没有“是”,如此等等。这样,若要在这样的关系中分出高下,比如谁更基本,谁不太基本,大概也只能说人更基本,或存在者更基本。无论如何,从这里的论述怎么会得出“存在”的意义更基本呢?难道是因为“存在者”是更基本的,所以“存在”就是更基本的吗?这怎么会是海德格尔的意思呢?(他那“既…又”的表达难道会有这样的意思吗?)由于这样的解释出了问题,那么基于这样的解释所做的进一步讨论,比如究竟应该以“是”还是以“存在”来翻译Sein,怎样翻译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海徳格尔的思想,难道会没有问题吗? 在我看来,以上间题与 being的翻译和理解有直接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存在者”一词上。海德格尔给出的图示插在两段译文之间,因此这里讲的显然是判断与人以及与判断所表达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存在者”无疑指人。在这种意义上,如果没有“存在者”词出现,以上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因此我们要看一看这个词的原文是什么。在英译文(论者译文来自英译文)中,图示中的“存在者”是“ Dasein”,引号中的“存在者”是“ being”。也就是说,英译者在后一译文中做了翻译,而在图示中保留了德文原文,没有翻译这个词(其他几个术语都做了翻译)。这表明,在英译文中,图示中的 Dasein与解释中的 being是两个不同的词。由此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英译者似乎无法确定图示中的 Dasein是什么意思,不敢贸然翻译。第二,英译者不愿意翻译这个词,似乎担心不能准确地表达它的意思,乃至曲解它的意思。 在德文原著中,图示中使用的是“ Dasein”一词,引号中使用的是 “Seiende”一词,这两个词显然是不同的。看到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英译者的翻译与徳文原文是相对应的,因而至少字面上保留了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论者的翻译与英译文并不是对应的,这样在中译文里至少没有保留这种字面上的区别,因此使人们无法看到由于这种字面上的区别而可能会存在的意义上的差异。 深入地探讨这里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海德格尔在图示中要使用 Dasein这个词,而不用“人”( Mensch)这个词,为什么他在论述中要使用“ Seiende”这个词,而不使用“人”这个词,不是不可以,而且他确实阐述过这里的原因。但是,这样做势必要引用海徳格尔的相关论述进行讨论。我们这里主要是探讨论者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释,因此我们的论述只围绕着引文,并且只限于引文。 引自 1、关于海德格尔 我认为,无论海德格尔有什么样的原因和理由,他的原因和理由是不是有道理,至少从这个图示和引号中的有关说明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点:他的论述都与Sein相关。 Dasein的词根是Sein,它是sein与da组合而成的词,也可以说,它是“ ist da"的名词形式。判断“A是B”中的ist(是)乃是Sein这个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Seiende则是sein词的分词形式。因此,这三个词都与Sein相关。无论它们的意义是不是相同,至少从字面上看紧密相关。所以,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图示中的 Dasein可以译为“此是”,说明中的 Seiende可以翻译为“是者”,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在论述“判断是人的一种活动”的过程中,给出了那个图示,然后他指出,“在‘A是B'这个判断的‘是'中,不仅有与是者有关系的这个‘是',而且还有那个分叉。”这样,无论海德格尔说的是不是有道理,他至少把自己的论述都与“是”联系起来了。 应该看到,引文1是在讨论海徳格尔关于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论述,因此与海德格尔与逻辑的讨论相关。在这个图示中,最清楚的东西无疑是“判断活动”,因为判断的形式在逻辑中已经是常识。因此“A是B”这样的东西是最清楚的。相比之下,“事物的呈现”和“ Dasein”则不是那样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海德格尔要探讨判断形式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要借助比较清楚的东西来说明不是那样清楚的东西。因此,海德格尔在论述中围绕着“是”来说明,乃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当他以这样一种方式把自己的论述与“是”联系起来的时候,不管他说的是不是有道理,他至少从字面上使逻辑与形而上学建立起一种联系。就是说,逻辑中说的ist与形而上学中说的 Dasein或 Seiende相关,而且它们都与Sein相关。正因为如此,Sein本身才是他讨论的核心概念。特别是,从他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到,他特别强调判断中的那个是”。 我认为,这里存在着理解层次上的区别。海德格尔是不是讨论和论述了 Dasein或 Seiende I的意义比“是”更基本,乃是可以讨论的。且不论这种看法的对错,即使认为海德格尔强调 Dasein和 Seiende的意义,认为它们比“是”的意义更加基本,不同译也会造成理解的差异。例如,就 Seiende与“是”相关,人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会认为,海德格尔说的是“存在者”"比“是”的意义更基本,另一种看法会认为他说的乃是“是者”比“是”的意义更加基本。又比如,就 Dasein与“是”相关,人们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会认为,海德格尔说的乃是“存在”(或“此在”)比“是”的意义更基本,另一种看法会认为,他说的乃是“此是”比“是”的意义更基本。很明显,一种翻译和理解完全割除了海德格尔所在意和强调的 Dasein和 Seiende与Sein字面上的联系,而另一种翻译和理解至少在字面上保留了那种联系至于说“是者”和“此是”本身是什么意思,如同“存在者”和“存在”本身是什么意思一样,乃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我想问:从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角度出发,究竟是消除这种字面上的联系好,还是保留这种字面上的联系好呢? 引自 1、关于海德格尔
97人阅读
项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120 注释①:以“基质”说明“实体”进而说明“是”的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通过形式和质料的复合构成来说明“基质”,因此形式和质料是基础性的东西。这样就...
-
pp.161-162 理解胡塞尔关于Sein概念起源的论述
这段论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胡塞尔所说的这两个“Sein”,即置于我们眼前的“Sein”和“S...
-
pp.218-221 存在与是,海德格尔的Dasein与Seiende
-
pp.251-252 哲学家们谈论being
直观上看,关于例子可以有三种解释。其一,哲学家们谈论 being为了说明自己所要说的东西,他...
-
几处校对勘误
p.164 第一行,引文“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到不在?”,其中“反到”应为“反倒”。下文引...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