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读书笔记
引言 给予之爱与需求之爱的概念。 需求之爱是真实本性在意识中的精确反映。“我们生而无助,一旦意识成熟,就会发现自己孤独,无论在身体、感情还是智力上都需要他人,我们若想对任何事物(甚至对自己)有所认识,都离不开他人”。 给予之爱>需求之爱,但不可否定后者。彻底拒绝或克制需求之爱可能会走向自我主义。人确实需要他人。 “每一种人类之爱在达到巅峰时,往往都宣称具有神圣的权威,其声音听起来仿佛就是上帝自身的意志。它告诉我们要不计代价;要求我们彻底委身;企图置一切其他的宣称于不顾;暗示我们,一切行动只要是真心‘为爱’而做,就是合法的,甚至值得称赞。爱情与爱国主义企图藉此‘成为上帝’已众所周知,情爱也会如此,友爱也不例外。” 对人类的爱,既不应顶礼膜拜(人类的爱变成上帝,也就会沦为魔鬼,毁掉我们也毁掉自己),也不该将其驳斥得体无完肤。 第一章 物爱 需求之乐与欣赏之乐。 “在探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慎,永远不要过早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或过早去评价。相对于描述与解释,人们一般更热衷于赞扬和批评,想将每一点区别都变成价值上的区别。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出现那些不可救药的批评家,他们在评论两个诗人时,不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序(仿佛诗人是某一奖项的候选人),便无法指出其不同。对乐趣我们绝不可如此,现实情况太复杂"。 痴迷会使欣赏之乐变质成需求之乐(对一个节制的人来说,偶尔的一杯酒就像豆田散发的香味一样,是一种享受,但是,对一个味觉、肠胃早已被酒破坏的酒鬼来说,酒带来的唯一乐趣就是接触难以忍受的渴望。只要还能分辨口味,他就不会太喜欢这种渴望,但是,相对于保持清醒这份痛苦来说,渴望更好。) 需求之乐一旦满足,虽不招致仇恨,但无疑会以惊人的速度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需求之爱也一样,随着需求的消失而消失。道德规范可能会使其延续。但它仍是转瞬即逝的。 欣赏之乐则不同。“在闻到这股香味之前,你一无所缺,完全满足。”“他不只是享受花香,他还认为这股清香无论无何都值得享受”。如果没能欣赏,会感到可惜、浪费,如果被破坏了,会为之惋惜。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注意、品赏、赞美他们”。 欣赏之乐是审美经验的起点。具有无私性质。 “即使在最低层次的欣赏之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对事物本身的、令人欲称之为爱或无私的情感。随着欣赏之乐发展成为对一切美的全面欣赏,这种感受越发加深。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我们迫切地希望那片园子或豆田能够继续存在那里;我们为自己永远无缘目睹的森林未遭破坏而欢欣;我们不愿意毁掉一幅名画,即便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而且我也即将离世。我们不仅喜爱这些事物,一时之间,我们还用类似上帝的口吻称它们‘甚好’。” (除了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之外)“爱中还存在第三种要素,他和前两者同样重要,由欣赏之乐预示了出来。” “我们断定爱的对象甚好;认为自己有义务对它予以关注(这种关注近乎敬意);即使永远无缘享受,仍然希望它保持、并继续保持自身本色。”(倾慕、英雄崇拜、敬拜) “欣赏之爱屏声静息、凝神注视,为世上竟存在这样的绝代佳丽而欢欣。即便不能拥有,也不觉得彻底失望;宁肯不能拥有,也不肯未睹芳容。” “爱的三要素不时地相互交融,彼此更替。或许,除需求之爱外,没有一种爱能够纯净地单独存在片刻。这也许是因为,在此生中,我们除了匮乏,没有一样是永久的。” 对自然的爱:去看,去听,去感受,适可而止,不可宗教化。 爱国情感不足以导致一个国家采取行动(采取行动的是统治者而不是国家)。有害的爱国情感可能会为统治者作恶提供便利(如通过舆论宣传煽动有害情感),应时刻保持警醒。 一、乡土之爱,对过去的相识、熟悉的景物、声音和气息的爱。这种爱会激发对外国人的友好。 二、对待本国历史的态度。以辉煌的过去为基础的爱国主义,随着知识的增长,要么突然崩溃,转化为幻想破灭后的愤世嫉俗,要么靠故意的无视史实来维持。然而在许多关键时刻,也能起到激励作用。“一个人从历史形象中获得激励,同时又不至被它欺骗、因之骄傲,是有可能的。”“把故事就当作故事来传诵和接受是最好的。”——英雄事迹不同于历史课。以虚假或偏颇的历史培育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旦持续下去,便会有害,但不会在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心中维系长久。 三、爱国主义。“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信念,一种坚定、甚至刻板的信念。持这种信念的人认为,自己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明显比其他国家优越,在今日仍然如此,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四、优越感致使认为自己的国家对其他国家享有权利或义务。两种想法都同样致命,具有明显的邪恶特征。 用武力对付盗贼、保护自己的家是正当的,这用不着虚伪,也用不着自以为义。 “荒谬的言论会导致罪恶;倘若我们国家的事业是上帝的事业,战争就一定是歼灭性的战争。” 对国家也罢、团体、组织也好,要求人们对其拥有超自然的爱的感情便是罪恶、卑下的。 第二章情爱 动物属性。storge(希腊文: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亲情)。这是一种没有等差的爱,跨越了年龄、性别、阶级、教育的障碍,甚至可以跨越物种障碍。如堂吉诃德与桑丘,匹克威克与山姆·韦勒(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狄克·斯威夫勒与侯爵夫人(狄更斯《老古玩店》)。 情爱的标准:对象必须是自己所熟悉的。意识到它时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日。 情爱是最卑微的爱,从不张扬。情爱的对象通常十分普通,爱他们不能证明我们独具慧眼、高雅脱俗,他们对我们的爱也是如此。“我们对他们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在爱情中无疑是犯了大忌,在情爱中却恰当适宜,符合这种感情舒适、恬静的本质”。 “情爱几乎从不公开表现自己,而是渗透在生活里。与情爱相连的,是朴素的晨衣、私人物品、软拖鞋、旧衣服、老笑话、厨房里用尾巴拍击地板的困睡的老狗、嗡嗡作响的缝纫机、遗落在草地上的木偶等等”。 情爱常独立存在,也常与其他的爱并存,成为其日复一日发挥作用的媒介。“无论是友谊还是爱请,当欣赏之爱歇息,可以说,蜷身而睡时,唯有情爱的自在和平凡环绕着我们(彼此如独处般自由,却又不觉孤独),这样的时刻确实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无须交谈,无须做爱,也许除了拨拨炉火,没有任何其他需要。” 选择情爱的对象时,与一般的欣赏之爱不同,但其中有个人的喜好。“情爱所特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将那些极不般配、甚至相形见绌的人连结到一起。这些人,倘若命运没有将他们安置在同一个家庭或社区,绝不会彼此发生联系。” 当某人说出“虽然对方与自己不属于一类人,但他是个很好的人”这样的话时,那一刻,对说话人而言是一种解放,超越了个人喜好,学会了欣赏善或智慧本身,而不仅仅是欣赏经过调制、适合我们口味的善或智慧。情爱使人心胸开阔。在一切自然之爱中,它最包容、最广博、最不苛求。 “阅读兴趣的真正广泛体现在,一个人能够在任何一家旧书店外的廉价书摊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于此类似,对人真正广泛的欣赏体现在,能够在自己每天必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发现可欣赏之处。” “是情爱产生了这种对人的广泛欣赏。它教我们对那些‘碰巧在那里的人’首先注意,随后容忍,进而报以微笑,然后喜欢,最后欣赏。” 情爱的危险之处在于对其的需求容易变得不近情理。渴望爱,认为情爱是与生俱来无代价提供的,有权期望获得它,别人若不给予,就是有悖天性。但这是错误的。 情爱的获取的确无须具备闪光品质,但是仅限于合理期望,若对象不属于正常人,可能令人无法忍受,此时天性就会与我们作对。熟悉既可以产生情爱,也可以产生无法根除的恨恶。 “有些人,倘若他们已经不在可爱,但是作为合法权利,仍然要求自己被爱——通过明显流露出受伤害的情感,通过大声的责备,或暗含在每个怨愤自怜的眼神和动作中的无声责备,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过错感到内疚(这正是他们的目的所在),而这些过错是我们过去无法避免、将来也无法停止再犯的。” “若想被人爱,自己要可爱。”在家也应遵守一定的礼仪,不可唯我独尊。 “你可以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语调说任何话,只要在这个时间、以这种语调,你无意伤人,也不会伤人。情爱愈深,对这种时间和语调的把握就愈准确(每种爱都有自己的爱的艺术)”。 每种爱,几乎每种关系中都可能存在嫉妒。情爱中的嫉妒与它对老的、熟悉的东西的依赖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情爱完全或相对不看重欣赏之爱紧密联系在一起。变化对于情爱是一种威胁。 兄妹二人在一定的年龄一切都是共同的——同样的连环画、游戏、爱好,但此时若其中一位突然发现了诗歌、科学或古典音乐的魅力,或者皈依了宗教,生活为之充满,那么另一个人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嫉妒或痛苦的遗弃感。若他出于嫉妒否定、或破坏了前者的新爱好,那么前者的第二自我、世界也会随之坍塌。 这种嫉妒也可能是双重的:一是对夺走自己同伴的事物的嫉妒,二是对找到新世界的同伴的嫉妒。这两种嫉妒互相作用,使他否定一切。 这种情况,父母可能会宣称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此后醒悟、走了出来。你无法对此进行驳斥,这句话的确可能成为现实,但即使没有成为现实,也不是长辈们的错。 情爱的这种扭曲之处主要与它作为需求之爱有关,然而,给予之爱也同样可能产生扭曲。 为家庭而活、鞠躬尽瘁的女性,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可能会对家庭成员造成压力与负担。 这种给予之爱,需要被人需要。 给予的正确目的在于让接受者脱离需要的境地。抚养孩子,为的是他们不久能够自食其力;教导他们,为的是他们不久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因此,给予之爱肩负着重任,它必须朝着自己的引退努力。我们的目标必须是使自己成为多余。但是母爱的本能会希望对方拥有唯有自己能够给予的幸福。必须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介入,帮助或驯服这种本能。这种爱希望对象获得幸福,而不计较幸福来源于何处。 一旦母爱拒绝引退,“需要被人需要”的贪婪心理就会让对方要么始终处于需要的境地,要么为其创造假想的需要,以满足自己。因为母爱自认为是给予之爱,因而是“无私的”。 好老师应该不懈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将学生培养成自己的批评者和对手。 这种需要被人需要的心理,往往在溺爱动物身上得到发泄。 喜爱动物有两种:一方面,驯养的高等动物是连接我们与自然界中其他事物的“桥梁”。人类的理智导致了本能的退化,自我意识过强、情景错综复杂,不能生活在当下,我们无法变成动物,但可以和动物“共处”,不再与自然隔绝。另一方面,如果你需要被人需要,家人又合情合理地拒绝对你的需要,宠物无疑就成为替代品,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救星。你因为忙于毁掉一条狗的生活,而无暇毁掉他们的生活。从这个用途来说,狗比猫好。 最受欺压的人被逼至绝境,有一天可能还会调转身来,脱口说出可怕的真相,动物却不会说话。 这样的扭曲并非精神不健全/精神疾病,而是正常的、自然的诱惑,人皆非圣人、完人。 只有在“常识”,即理性介入的情况下,情爱才会带来幸福。需要彼此忍让,需要在情爱淡漠时激发它,在它忘记或无视爱的艺术时约束它。需要“修养”,善(耐心、舍己、谦卑、远远高于情爱的爱)。 如果极力想仅以情爱为生,情爱就会发生变质。前文所述的女性,她的第一个动机是不想面对不被人需要的现实,第二个动机是消除对自己爱的性质的怀疑(辛苦会使她确信自己的爱),第三个深层动机则是她认为家人对自己的拒绝使她伤心,她怨恨不满,并享受怨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爱中包含了很多仇恨的成分。奥维德(古罗马诗人,《爱的艺术》)谈论爱情,说“我既爱又恨”。所有爱都可能爱恨交织,携带仇恨的种子。人生若以情爱为绝对的主宰,这些种子就会发芽生长。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
第三章友爱 友爱常常被忽视,丁尼生的《回忆录》之后很少有作品歌颂友爱。现代文学中,类似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有无数翻版,但像大卫与约拿单、皮拉德斯与俄瑞斯忒斯、罗兰与奥利佛、艾米斯与艾迈尔这样的友爱却没有。 友爱被人忽视的原因: 一是很少有人体会到友爱。友爱最非天性,最非本能,最非与生俱来,与生命的联系最小,最爱离群索居,最无必要。生物学来说人类不需要友爱,集体也不需要友爱。 这种“非天性”的特点,足以解释为什么它在古代和中世纪受到推崇,当代却遭到轻视。 古代和中世纪最根深蒂固的思想是禁欲和出世,对天性、情感、肉体心存畏惧或予以鄙视,认为它们会危及灵魂,使人堕落。因此,最不受天性约束、甚至最轻视纯粹天性的爱,便不可避免视为最为宝贵。 情爱与爱情均与本能相连,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它会牵动你的五脏六腑,让你心神不宁,但在友爱中,在那个由自由选择的关系构成的光明、宁静、理性的世界,你摆脱了这一切。在所有的爱中,唯有这种爱似乎将你提升到神明或天使的层次。 中世纪之后浪漫主义兴起,“感伤喜剧”兴起,“回归自然”及崇尚情感之风盛行。感情的滥觞。对本能的崇尚。他们认为男性的友谊是不可能的。友爱中没有足够的悲喜交加,没有足够的信物与呢喃,不足以取悦感伤主义者,没有足够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东西,不足以吸引原始主义者。 此外有人认为友情不具有动物属性,不具有求生价值。认为集体高于个人的观点也会贬抑友情。友爱是人在个体性最强时建立的关系,和孤独一样,友爱必定会引人三五成群离开集体,且具有选择性,只涉及少数人。 笔者反驳“友爱实际等于同性恋”的观点,“实际”一词表明在特定的意义上、暗地里、无意识地是同性恋。无从证明也无从反驳。 友情与爱情的区别:情侣通常面对面,沉浸在彼此之中,真正的朋友则肩并肩,沉浸在某个共同的兴趣之中。最重要的是,爱情(只要持续,就)必须只存在于二者之间,友爱却远远不能只局限于二者。“假设ABC为好友,A去世后,B也就再也看不到C对A所独有的玩笑的反应,B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的C”。 在所有的爱中,真正的友爱嫉妒心最小。尽管意气相投的人不多,限制了朋友圈子的扩大。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随着人数的增加,我们对每位朋友的拥有不是减少,而是增多。 友谊的光辉一面——“因相似而接近”。 在断定一种关系是否夹有同性恋时,我们无意应该以证据,而不是以某种先存的理论为依据。亲吻,流泪、拥抱本身都不足以正面同性恋(举了几个著名友情例子)……他们都是同性恋者吗?你若相信这点,则还有什么不可相信? 尽管友爱被轻视,但同性之间的合作交流仍然极为重要,仍是对生存不可或缺的。笔者称之为伙伴关系,是友爱的基质。友爱是人们交流时发现与对方的共同点时才产生的。 爱默生:“在这种爱中,‘你爱我吗?’的意思就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或者至少是‘你在意这个真相吗?’ 别人不以为然的问题,若有人和我们一样,认为它至关重要,这个人就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不必与我们相同。 对“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你的真实回答如果是:“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也不在意这个真相,我只想要朋友。”友爱就绝不会产生(情爱倒有可能),因为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友爱的内容。而友爱必须有具体的内容不可。 发现彼此行在同一条幽径上的两个人若为异性,他们之间的友爱就轻易发展成爱情。友爱也可以丰富爱情。 亚里士多德:友爱不助于社会生存,却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 完美的友爱的标志不是危难时有朋友相助,而是这种帮助对友爱不会产生任何改变。对友爱而言,帮助是一种反常的情况,分散了友爱的注意力。 友爱与爱情不同,它不爱打听对方的秘密。不了解对方的职业、婚姻状况,你照样可以与之为友。在交往中一些情况会无意中透露出来,但本意绝非让你了解这些事情本身。这是友爱的王者风范。友情不要求你的身份,只要求你的人格。 友爱没有丝毫的必须。不具有生存的价值,而是赋予生存以价值的事物之一。 在只有男性接受教育的社会,或是两性分工不同的社会,异性间没有共同的东西让他们产生友谊。但是在男女并肩工作的社会,男女也会产生友情。然而,一方表现出的友爱可能会被另一方误解为爱情,导致痛苦和尴尬的结果;或双方都以友爱开始,却以爱情告终。 男人已经学会了成天与各种思想打交道,知道何谓讨论、举例和证明。女人如果没有相应知识就不可能融入男性圈子。如果对方毫无体贴之心,她就只能无聊默坐。如果对方有较高素养,向她解释、纠正她的观点,但是无济于事,为了礼貌,最后流于闲聊。他们带她来分享的东西,恰恰因为她的到来而遭到破坏。上述女性的涌入是现代人轻视友爱的一个原因。 任何人假装对自己毫不喜欢的事情感兴趣,都会显得像傻瓜。 聪明的女人如果愿意,一定能够提高自己,使自己有资格进入讨论和思想交流的天地,倘若没有资格,就决不会尝试进入或破坏那个天地。她们另有重要的事情可干。 只有不识趣的男人和女人才会守着异性,寸步不离。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异性之间如果没有任何真正共同的活动,只能在情爱和爱情中接触,不能成为朋友,则一方常常意识到对方的可笑是正常的。 两性的划分使彼此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身不易觉察的滑稽之处,当然也看到自身的可悲之处。 友爱是高度灵性的,它不为本能所左右,(除了爱本身自愿承当的责任外)不受任何责任的约束,几乎没有任何嫉妒,也彻底不存在被人需要。 友爱的瑕疵: 一、发现与对方的共同点是友爱的开始,但是,遇到与自己怀有同样邪念(仇恨、怨愤)的人,也同样会感到欣喜。 独自置身于一群没有共识的伙伴当中,有些观点和标准我只能暗自持有,既羞于公开承认,也怀疑它们是否正确。让我回到朋友当中,不出半小时,甚至不出十分钟,同样的观点和标准就会再次变得毋庸置疑。当我置身这个小圈子时,它的看法胜过了一千个外界人。友爱的坚定使人更在意同伴的评价,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因此,早期的基督徒小群体才能够存活下来。但是,罪犯、狂热分子、变态者各自组成的小圈子也同样可以存活下来。 友爱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使好人变得更好,也可以使坏人变得更坏。我们需要对良性的友谊潜在的危险予以警觉。友爱和其他爱一样有沾染疾病的倾向。 小圈子内寻求认可,不在意其他人眼光是正当的,彼此不悦的人应该减少碰面,互有兴趣的人应该常常聚首。友爱的危险在于对外界意见全面性的漠不关心或充耳不闻,怀有优越感,排外,这是傲慢而残忍的。集体优越感有时表现为高傲,即冷静、能够宽容他人、无须突显自己,也可能表现为强悍、烦躁不安、怨恨好斗,有时会用炫耀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友爱除了排外,几乎没有任何“内容”,成员使用教名或绰号称呼其他成员,让圈外人无法听懂。 友爱一定是排外的。必要的、毫无恶意的排外行为很容易演变成排外的风气,再进一步发展成堕落的排外的乐趣。一旦开此阀门,我们便会迅速直线下滑。最初将我们带到一起的那个共同的理想,可能会慢慢地远逝。我们将成为一个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小圈子,一个自封的(因而是荒谬的)贵族阶级,沉浸在集体的自我认可的梦幻中,自得其乐。 友爱很难永葆美好。一方面,它不可以变成所谓的“孤芳自赏的团伙”;另一方面,若不充满相互倾佩,即欣赏之爱,它便根本不是友爱。 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信仰基督教。 情爱要求双方有亲属关系,或者至少关系接近,而这些从来都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至于爱情,情歌和情诗都告诉你,爱上这个人是你命中注定。你无法选择爱情,正如你无法选择雷电,因为“或爱或恨,我们无从左右”。然而,友爱中不存在这些,我们认为是自己选择了彼此,但其实任何偶然都可能使友爱与我们无缘。 第四章 爱情 本书探讨的是“爱”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特有的一种性欲,笔者称之为“爱情”。爱情中肉欲的成分或动物性的性成分则称之为性爱。 笔者认为爱情的有无不决定性行为是否“纯洁”、高尚、正当。笔者对爱情的探讨,在不作道德评判的基础上排除了纯粹的性欲。 通常,人对所爱的对象首先只是一种兴奋的迷恋——对她整个人的总体迷恋,不特别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这种状态下的男人其实没有闲暇考虑性,他过于忙着想一个人。对方是女人,远不及她就是她自己重要。 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解释了爱情的重组:没有爱情的性欲追求的是它本身(一种快乐,女人只是恰巧必要的工具),而爱情追求的是爱的对象(一个具体的女人,不是她能给予的快乐)。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寻求心爱的女人的拥抱,是因为做过比较认为她的拥抱比其他人更为舒适,一旦产生了这种比较的意识,他就彻底走出了爱情的世界。 爱情的奇妙之处在于会将最典型的需求之乐转变为最大的欣赏之乐。爱情中,需要愈强烈,对象自身就愈值得渴慕,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她与爱者之间的关系。 倘若没有亲身经历,只借助逻辑推理,我们可能不敢想象,渴望一个人与渴望这人给予的快乐、温存、服务不同。这确实很难解释。情侣说他们想把彼此“吞下”,就是在极力表达他们的一部分渴望。弥尔顿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渴望,他想象天使类的造物拥有光质的身体,能够彻底穿透彼此的身体,而不是像我们这样只能拥抱。查尔斯·威廉姆斯说“爱你?我就是你”时,也表达了一点类似的含义。 性爱需要严肃,但又不可彻底严肃。它如同上帝对人类开的一个玩笑,证明我们是混合的受造物,是理性的动物,一方面近似天使,另一方面又近似禽兽。肉体既有诗意的一面,也有非诗意的一面;性爱既有严肃的一面,也有轻浮的一面;既有庄重的激情,也有熊熊的欲火。将快乐推至极致,它会像痛苦一样使人崩溃。双方的合一只能以肉体为媒介,而肉体——彼此独立的身体——又使得合一永远无法实现。 爱情不以幸福为目的。即便一个人非常清楚地看到,与心爱的人结婚不可能导致幸福,爱情也始终毫不犹豫地说:“我宁愿这样也不愿分离,宁愿有她而痛苦,也不愿没她而幸福。只要两颗心在一起,心碎也愿意。”我们内心的声音若不这样说,那就不是爱情的声音。 爱情这种自我超越既可能趋向善,也可能趋向恶。一些爱情中的恶行不大可能是飘忽不定的情欲或懒散的感情。它极有可能是爱情,至真至诚,具备了爱情的一切伟大之处,只要不放弃爱的对象,乐意作任何牺牲。爱情一旦受到毫无保留的尊崇和无条件的遵从,就会变成魔鬼。 在一切爱中,爱情最为短命已是臭名昭著,全世界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抱怨爱情变化无常的声音。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变化无常与他声称永恒交织在一起。既然相爱,就打算终生忠贞,也承诺终生忠贞。爱的誓言并非出于虚伪,而是出于真心,任何经历都不能使他摆脱这种幻想。 无论在宗教皈依还是在爱情中,过去的自我都可能暂时被彻底击倒,但是,他会很快起身。 “理智、有修养”的夫妇不会因为这种退步影响婚姻,婚姻肯定会受到威胁、甚至遭到毁坏的夫妇,都是将爱情当作崇拜的偶像,认为爱情拥有神祗的力量,像神祗一样信实。他们期待感情替他们尽一切应尽的义务,而且永远替他们尽义务。这种期待一旦落空,他们就责备爱情,更多的时候是责备伴侣。 其实,爱情在立下山盟海誓、让你偶尔一瞥其中的美景之后,便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那偶尔的一瞥所见的美景日趋一致。在爱情消逝后,我们必须承担起爱情的工作。 第五章仁爱 自然之爱不能自足,纯粹的感情要想保持甜蜜,需要外力(修养、常识——善)辅助。 花园只有在细心保养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是座花园,而不沦为荒野。 所有的人都会逝去,不要将自己的幸福抵押在可能会失去的东西上。你若希望爱带给你幸福,而非悲痛,就必须将它倾注在那位唯一永远不会逝去的爱人身上(指上帝)。 不存在安全的投资。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的危险,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心就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要想确保你的心完好无缺,你就不要爱任何人,甚至不要爱宠物。用各种嗜好和小小的奢侈的享受将心仔细地包裹起来,避免一切感情纠葛,将它严严实实地封闭在自私这副灵柩里。可是,在这副安全、黑暗、没有动静、没有空气的灵柩里,心会改变。它不会破碎,但会变得硬如铁石、麻木不仁、无法拯救。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产生悲剧的危险,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进地狱。 与最过度、最不合律法的的爱相比,不期而致、自我保护的无情无爱更不符合上帝的旨意。 如果我们的心需要破碎,如果上帝选择通过爱来让心破碎,那就破碎好了。 一切自然之爱都可能过度(inordinate),意思不是“不够谨慎”,也不是“太多”,造成过度不因为对其爱之多,而是我们对上帝的爱之少。 如果所爱之人的态度中暗含着“一切为了爱”,那么,他的爱就不值得拥有,因为他没有摆正自己的爱与大爱之间的关系。 接受、不断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这种爱不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优点)是极其困难的。 不治之症的丈夫欣然接受妻子无尽的照顾而无以回报,甚至没有令人生厌的自贬,就已经超出了纯粹自然的需求之爱的能力范围。 尽管人人都有不可爱之处,有了仁爱,我们就可以得到宽恕、同情和爱;抛却仁爱,别无他途。亲人爱自己不是因为自己可爱,而是因为大爱本身在他们身上运行。 人人(当然包括我们自己)都有需要别人忍耐、容忍、宽容的地方,我们有必要操练这些德性。这种必要首先就迫使我们努力地将自己的爱转变为仁爱。 在这个世界,无论你爱一个人爱得多深,如果这种爱不过是自然之爱,你对永恒世界与他相见甚至不感兴趣。 就如同你长大后,遇见小学时仅仅因为兴趣和爱好与你相同而似乎成为莫逆之交的人。倘若没有其他原因,倘若彼此并非志同道合,此时的他对你而言就如同陌路。 相信上帝,必然就相信天国。相反,首先相信与所爱的人团聚;然后,为了团聚相信天国;最后,为了天国相信上帝——这条路行不通。人当然可以去想象,但是,自我反省的人很快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是自己在想象,知道自己不过是在编织幻想。 经验告诉我们,向天国乞求尘世的安慰徒劳无益。天国只能给予天国的安慰,不能给予其他安慰。尘世甚至连尘世的安慰也不能给予,从长远来看,尘世的安慰并不存在。 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上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 后记 四种爱的英文:affection,friendship,eros,charity。 何光沪的解释:情爱的起因是人际之间由于血缘关系或交往相处而产生的自然的感情;仁爱的起因是由于对象及其特性的存在本身。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