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诗歌史
郑克鲁
31个笔记
◆ 第一章 中世纪长篇叙事诗的繁荣
>> 罗兰不是被敌人杀死的,他因为吹号角用力过猛,胀破了太阳穴。这些神化人物的笔法使《罗兰之歌》具有高古的风格。
>> 最短的一篇《金银花》将特里斯坦和伊瑟的爱情缩写下来:
没有她,他不能生活:
他们两人情投意合,
就如同金银花一样,
攀附在榛树的干上:
当金银花沿着树干,
绕来绕去,紧紧相缠,
它们就能共同生存,
如果要让它们离分,
榛树不久就会枯竭,
金银花也同样凋谢。
诗人用金银花来象征这对情人的爱情,比喻生动贴切,富有诗意,文字也相当凝练。
>> 然而,爱情比死亡更有力量:在他们毗邻的坟旁,从特里斯坦的墓中长出一根连理枝,一直伸入伊瑟的墓中。人们愈是剪断它,它愈是长得茁壮:他们死后和生前一样,始终结合在一起。《特里斯坦和伊瑟》是讴歌骑士爱情的优秀诗篇。
>> 我们不停地织着丝绸,
却永远穿不上好衣服。
我们始终贫困,衣不蔽体,
永远口渴难熬,饥肠辘辘;
◆ 第二章 中世纪的抒情诗和维庸
>> “抒情”(lyrisme)一词来自“古琴”(lyre),说明抒情诗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它的形式最初应是口头文学。
>> 《春》写道:“光阴已脱下风、严寒/和淫雨织成的大衣,/穿上了明丽和灿烂/太阳织成的锦绣衣。”
>> 弗朗索瓦 ·维庸(François Villon,1431~1463以后)是法国中世纪最后一位大诗人,也是第一个现代诗人。
>> 这种谑而不虐,亦庄亦谐的写法被称为“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
◆ 第三章 七星诗社的地位和贡献
>> 所以在当时就有人反驳这种模仿论,诘问说:“希腊人又模仿谁呢?”
◆ 第四章 诗歌占领文坛
>>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e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1694年出版的法国学士院编纂的词典中这样写道:“巴洛克,形容词。指的是不圆的珍珠。一串巴洛克珍珠项链。”直至1718年版的词典才写明“巴洛克”一词有“不规则的、古怪的、不一致的”含义。17世纪的词典学家用“巴洛克”这个词指代过度怪诞的、精巧的、滑稽的东西。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巧细腻为其特点。
◆ 第六章 法国浪漫派诗歌的特点和贡献
>> 波德莱尔说过:“浪漫主义恰恰不在于选择主题,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觉方式。浪漫派不是在外部去寻找这种方式。而仅仅是在内部才能找到它。”
>>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出了浪漫派诗人的共同心声:“把你的目光从你周围的一切转移开,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就是哲学向它的信徒们指出的第一个要求。在你身外的事物,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你本身才是唯一的问题。”
◆ 第十章 心灵痛苦的抒发
>> 在押韵的巧妙上,《咏月》堪称一绝。诗篇的第一节写道:“在深褐色之夜,/染黄钟楼上面,/明月/像i上的一点。”诗人将挂在树梢上的月亮比作一个“i”字,近似文字游戏,韵律轻灵,情调飘忽,意境优美。
◆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 这首歌明确表示:“身居高位,我们把他打倒。/地位低微,我们把他抬高。”
>> 贵族把这首歌曲咒骂为“血腥的歌曲”。法国人民在举行集会和战斗中,往往高唱这首革命歌曲。
>> 拿破仑曾经说过:“《马赛曲》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将军,它创造的奇迹是不可思议的。”
>> 复唱部分的“英特纳雄耐尔”本义是共产国际,也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它将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进一步点明了。《国际歌》是政治诗的一朵奇葩,它在一首不长的诗中将一种学说阐述得这样清楚、这样鲜明,以致深入人心,成为千百万劳动者的神圣之歌,这简直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 第十二章 诗美的探索与追求
>> “由于智力探索的不一致,艺术和科学长期以来被分割开来,现在应该趋向于紧密地结合,如果不需要混合起来的话。”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们是博学的一代”,
◆ 第十三章 夏尔 ·波德莱尔的诗歌创新
>> 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在我看来,这是令人愉快的,尤其是这个任务越难完成,就越令人高兴”。95他还要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对此他有过解释,他说:“雄壮的美最完美的典型是撒旦——按照弥尔顿的方式来写。”
>> 通感就是波德莱尔找到的诗歌创作的隐蔽法则,它像打开了一扇门,使艺术家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因此,雨果说他“创造了新的战栗”(《1859年10月6日给波德莱尔的信》),
>> 波德莱尔寻找的意象往往都是邪恶的、有害的、难看的事物,具有一种“冷光”,给人阴冷、幽冥的感觉。
>> 想象是真实的母后。”
>> 你给了我泥土,我炼出了黄金。”这是波德莱尔对自己锤字炼句的形象说法。
◆ 第十四章 通灵人的语言炼金术
>> 兰波的意思是指通过酗酒、吸毒(抽大麻)等不正常的手段,去打乱人的感官,以取得异乎寻常的感受,达到迷狂状态,再把这些感受和状态记录下来。
◆ 第十六章 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
>> 持传统观点的批评家把他们称为“颓废派”,这个名称后来成为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一个词。他们的作品表达了朦胧的厌倦和突如其来的神经质。
>> 什么是象征?梁宗岱先生在《象征主义》一文中一语中的:“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借刹那抓住永恒……正如一个蓓蕾蓄着炫熳芳菲的春信,一张落叶预奏那弥天漫地的秋声一样。所以它赋形的,蕴藏的,不是兴味索然的抽象观念,而是丰富、复杂、深邃、真实的灵境。”
◆ 第十八章 后期象征派的代表
>> 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两句诗:“多好的报酬啊,经过沉思/对天神的宁静长久注目!”
>> 这种延续性使读者在阅读时成为诗人合法的继承者:“一篇文字没有真正的意义。没有作者的权威。不管他想说什么,他写出他所写的东西,一篇文字一旦发表,就像一件工具一样,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随意使用,建设者不一定比别人使用得更好。”
◆ 第十九章 20世纪诗歌革新的橥者
>> 他往往寻找大胆的组合和奇特的意象,使读者产生强烈感受,或产生惊讶或赞叹,如这一句:“我的玻璃杯像哈哈大笑一样粉碎了。”
◆ 第二十章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
>> 《蒂雷齐亚的乳房》中的演员身穿英国军官服装,“他走进大厅时握着手枪,而且说是要向观众开枪。”在布勒东看来,这是绝好的超现实主义行为:
>> 1933年,他的《向基督祈求》揭露了纳粹的迫害罪行。1940年6月,德国士兵打伤了老人,强奸了他的女儿,毁了他的手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