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素材:虚拟现实/科幻设定/遣词造句)
书中对虚拟现实的相关设想:
K1: 现在装置正把你这右手的体温、发汗情况、肌肉张弛之类的信息不断传送至电脑,这就是输入。输出则相反,装置会将信息传送到你的右手。手套的夹层中灌有特殊液体,通过施加微弱的电压,可使其状态发生种种变化,变硬、变软、变热、变冷等等。这些变化会刺激你的皮肤,让你产生手放进水里的感觉,也能让你感到自己抓住了某个不存在的物品。 一般的投影机是将影像投射于屏幕,让我们看到屏幕上映出的图像。而这个装置,以及要请你进入K2去体验的投影装置,是把影像直接投射在你的视网膜上。 影像将以你两眼的水晶体为镜头,会被投射到视网膜的每一个角落。影像出现的一瞬间,你便跃入了游戏世界的中心。当然,影像会全程追踪你的眼部和肢体动作,并与之连动。你向左转,影像、声音连同四周的氛围也将随之转变,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在朝左转。刚才的检测就是为了这个。 “嗯,能动。等设定完成,床就会平移进K2,也就是边上那个绿色球体的内部。然后,床会离开你的身体,只留下那层海绵胶垫包裹着你。”肯尼斯一边解释,一边慢慢分开他上下合起的双掌,演示给我看,“K2内部灌有特殊的液体,你的身体就浸在液体里。” “放心吧,不会溺水的。你能像平常一样呼吸。液体的比重和我们人体的比重几乎相同,所以你会轻飘飘地悬浮在K2正中央。由于床已经移走,你可以随意活动。事实上动作的幅度极其微小,但你会感觉跟平时差不多。海绵胶垫能完美模拟你的所有感觉。这里毫无危险性,我们试验了无数次,甚至还做过非常粗暴的测试,一次意外也没发生过。玩这个游戏是绝对安全的。” 刚才上杉先生的身体被包覆在特殊树脂制成的海绵胶垫里进了‘壶’,而那胶垫就是K2的命脉。这项技术可是我们研究所的最高机密哦! 那树脂是极其精密的信息交换装置。我们的皮肤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而胶垫则能模拟身体所接触到的东西的质感、温度、压力变化等;与此同时,皮肤还会出汗、呼吸、进行新陈代谢。胶垫会将皮肤表面的这些活动以信息方式输回电脑,如此这般地与玩家的皮肤进行信息交换。 所以,在装置中,玩家必须让皮肤完全被海绵胶垫包住。穿着衣服也能玩的装置目前正在研发,大概两三年后能完成,但现在就非裸体不可了。不过不用担心,每次游戏结束我们都会更换胶垫。经过彻底消毒、处于无菌状态的胶垫,要比刚刚洗好的内衣干净得多。就算前一个玩家身上带病,你也绝对不会在‘壶’中被感染。还有,那个更衣室是非常可靠的私人空间,请相信我。 其余较为有趣的科幻设定:
“我们在他脑中发现了一块超小型电路板。他的颅骨上清晰地残留着脑外科手术的痕迹。我们对取出的电路板进行了分析,发现月形的大脑可能受控于那块电路板。” “美国有个组织,从二十年前起就在进行一项极其危险的研究。”男人继续道,“他们想做出一个能完全操控人类大脑及肉体的系统。用电路板控制大脑,配以训练有素的肉体,借此打造出完美无缺的战士。这项反人类研究的核心人物就是约翰·E.巴德。” 没错。CIA不是一个简单的组织,内部有很多部门,DDST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正式名称是Directo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翻成日语就是‘科学技术部’。据说这个组织恰如其名,研究和开发了CIA情报活动所要用到的种种科技。其活动细节均为最高机密,外界无从得知。不过,据说他们连间谍卫星、侦察机之类的都在开发,可见里面的水很深。 “由于莫比乌斯环在半当中扭转了一次,所以,要是拿铅笔之类的东西在上面描线,就会不知不觉从表面画到里面,对吧?” “嗯嗯......因为表里相通嘛。” “没错。换言之,莫比乌斯环没有表里之分。以为是表面的地方同时也是里面,以为是里面的地方其实是表面。而克莱因壶则是其立体化后的产物。比如,我们就说那个充气圈吧。” “充气圈?” “就是旱鸭子进游泳池时用的那个。”“啊,救生圈呀。”“救生圈当然是分表里的对吧。也就是充气膨胀起来的塑料层的外侧和内侧。” “嗯。” “无内外之分的救生圈,就是克莱因壶啦。” 遣词造句:
我从口袋里掏出蓝盒的Gitanes,抛向老人。他抽出一根衔上,把剩下的整盒都塞进了自己的口袋,随后又掀开灯罩,叼着烟凑上火头点燃。屋内的光线摇晃起来,老人凝视着香烟前端,眼里闪着红光。 弯弯曲曲的地道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令人厌恶的气味。每次踩到铺着石块的路面,鞋子就会喀喀作响。石头垒成的墙上嵌满了小灯泡。随着前行的步伐,我的影子时而落在后方,时而伸向前方,如此往复循环。 梨纱凝视着我。她的鼻子近在咫尺。我俩的鼻尖蹭在了一起,梨纱缓缓闭上了眼睛。于是我贴近她的脸,让唇与唇轻轻触碰。她的吐息拂过我的脸颊。我加深了吻,她的气息中顿时掺杂了如啜泣般的声音。
5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