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
本书是由袁行霈先生写的一本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书,可以给读者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基本概貌。
一、总论
从总论这部分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中国古代文学是以诗为主的,诗具有教化、抒情、取士、言志的功能。
2、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诗歌源头为《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传统。《左传》《史记》《庄子》等散文作品为古代散文奠定了基础。先秦的神话传说是中国小说的起源。儒释道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哲学思想。
3、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孔子诗教提倡温柔敦厚,指抒情言志要有分寸和恰当态度。将佛教的禅意入诗,讲求无欲、无求,达到心空的境界,比如王维的诗,体现了淡、空、寂的三种境界。将老庄哲学的自然主义融入诗中,在诗中体现对自然的向往和推崇。
4、中国文学的鉴赏,首先,要对文学语言进行玩味,就是要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咬文爵字”;然后,追逐作者所创作的意境,让自己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作者产生共鸣,有时会对新生活、新性格、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两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引自 第一编 总论 再次,是寄托,文学的思想在文本以外,鉴赏中国文学,必须要判断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意象体味作者的真正的思想情感。最后,博采,中国文学的鉴赏,还需要中国文化知识的修养。
5、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要以文学本位。文学直接体现为文学作品,要将文学作品放到核心位置,向外一层是作者,再向外一层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研究,不论在这三个层次的哪一层,都要围绕作品这一核心,都为了阐释和说明作品。
二、诗赋论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反映的是地方民俗文化,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有正的意思,颂是用于祭祀的歌舞曲。《诗经》还有赋、比、兴,与前面统称为六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是有明确的比喻之意;兴是起一个头,由一件并非十分相关的事物引出要说的正题。“比兴”常常连在一起使用。此外“诗言志”、“思无邪”、“美刺(赞美讽刺)”、“比兴”、“温柔敦厚”成为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
2、《楚辞》与楚国文化有密切关系,其奠基人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他的诗表达了人格美,“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如果说《诗经》具有生活气息、质朴敦厚,那么《楚辞》则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魁奇浪漫,惊心动魄。《楚辞》代表了战国时期的一种审美观念:怀疑、探索、思考是那时候的风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为人所鄙弃的。
3、汉乐府,是汉代所设立的音乐机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汉乐府采集的诗歌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有感于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发为吟咏,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并由此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乃至引申到国计民生社会政治上。“缘事而发”被后来文人学习,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4、盛唐时期的诗人。王维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天才,不仅是诗人、还是音乐家、画家、书法家,王维信佛,因此他的诗具有禅意;李白的诗的风格飘逸豪放、富于想象和夸张,显示了李白追求自由个性的心灵境界,反映了当时唐朝作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的盛唐气象;杜甫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显示出他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他对人对物都有同情心,善于体贴人情,甚至是一些动物植物都建立了亲切的关系,他的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前后的动乱、人民疾苦,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但有不失对生活的希望。
4、作者认为诗和赋之间的区别在于,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烦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比兴,赋之用在炫博。
三、词曲论
1、词一开始是宴会上女孩浅酌低唱、佐欢侑酒的娱乐品,是女性的,柔媚的,婉曲的,但是从苏轼开始词也可以是豪放,用来言志的,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词与诗在风格上区别,在于娱乐性和严肃性之别,作词时感情不用伪装,可以自由宣泄,更容易见真性情;诗则具有庄重的色彩。
四、小说论
1、小说的特点是譬论,通过比喻故事并加以议论。
2、小说可以分为志怪(聊斋志异),志人(有关官僚文士的逸闻琐事,有较多人物形象和性格的生动描绘,世说新语),传奇(士大夫写的,多是现实题材,反映的是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话本(它的思想、主题、题材、艺术风格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一般有小故事和历史故事两种类型,由瓦子里面的说话艺人通过说话来表演出来)和章回(中国古代的四大小说),前三是文言小说,后二是白话小说。
4、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故事性,注重情节而非景物和心理的大量描写;传记性围绕人物而展开;按照时间顺序纵向安排情节,有头有尾。
五、文章论
1、散文,不追求语言形式美,不追求对偶、声律变化、辞藻的美富,风格更加朴素。
2、骈文,讲求对偶,声律,辞藻,欧阳修反对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