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页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谈革命,常说“鼎革”,那么鼎革两卦就值得研究了。上面讲到一个东西欲进步,一方面一定要受到损失。所以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很可怜,他的思想现在却被推崇,如邻里保甲制度,都是他当时创制的,可是他当时受那么大的损失,历史上也给他这么大的罪名。到现代我们オ号称他是历史上的大政治家,就因为他在变革的时候一定伤害到别人,他忘记了社会的旧习惯这个力量,很不容易铲除的。《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而王安石当时只想自己亲眼看到成功,可是历史上一个好的东西,假使他能够忘我,并不希望自己看到成功,用渐变的方法就好了。很多人犯了这个毛病,想自己看见成功,便一定会失败。这里就说,假如要突变的改,除非全面推翻,改革的最好工具莫如鼎,鼎就是锅;无论什么东西放进去,都会被化掉,重新熔化一番,再建立起来,所以鼎革两卦,连在一起。 引自第225页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最后是未济卦,永远湊合不了,这里产生一个哲学问题。《易经》中,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历史哲学,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间事情是永远做不了结论的,永远是未济。宇宙永远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地球毁灭了,一个新的地球又会来,永远停止不了,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哲学。我们文化宝库里有这样好的历史哲学,可惜把它丢在仓库里给书虫去吃,这是中国文化可怜的地方。 引自第227页 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以人格的教育为主。现在不同了,现在是生活的教育、技术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目的在“养正”——完成一个人格,这是圣人的事业,是一种功德,不是今日动辄讲“价值”所可比拟的了。 引自第195页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第一句话就很妙,“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很自然,中国人说话,这样就够了。以文化来比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强调我们的老祖宗,像孔子思想的高明之处,这里就只说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这么一句话,没有过问到宗教哲学,宗教哲学要讨论到天地是谁造的?万物又是谁造的?宗教家说有个主宰造的,可是中国人不讲这一套。假如说有个主宰造天地万物,那么这位主宰又是谁造的?中国人不谈这个永远没有结论的问题。过去人家说中国人没有哲学,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非常高明,这等于佛学里说的,释迦牟尼讲学说法,有四种方式,其中一种为“置答”,就是某一问题不需要讨论,先放在一边,孔子这里的第一句话,就是置答的方式,不是不懂,第一句话就是从人文文化开始,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色 引自第210页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可是问题来了,中国有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两个好朋友,尤其两夫妻,很难得一千天里不吵架,没有一朵花开到一百天不凋谢的。我们古人看历史看得多么通,最好的时侯就是坏的开始,所以泰卦下面,就是否卦。我们看中国历史的汉朝、唐朝,看西方历史的罗马时代,鼎盛的时候,就衰败下去。家庭也是样,兴旺的时候,儿女媳妇都娇贵起来了,太娇贵就是泰到极点否就来了,否到极点泰就来了。不但人是如此,历史也是一样,社会发展也是一样,看通了人生,如此而已。饿了吃,吃了胀,胀完了大便,通了又饿,又吃,就这么一回事,一切都是循环。 引自第214页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否,坏到极点、倒霉到极点的时候就要好了。像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就是否卦,可是人不会永远倒霉。“物不可以终否”,失败是成幼之母,就是这个道理。“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面是同人卦,人遇到倒霉的时候,就要交朋友,交志同道合的人,重新来创业,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则。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找志同道合的人,要“与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没有自私占有,欲自私只有公众的大自私,为团体而自私,为国家而自私,为天下而自私,这就是“与人同者”。能够有这样的胸襟,就物必归焉”,天下万物都向同人集中了。所以同人卦下面就是大有卦,就是说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拥护,所以同人的综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大有卦下面,接着是谦卦,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哲学,也是历史哲学,人到了最高点的时候,不要自满,再加便会溢出来,所以大有卦下面“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个人富贵功名地位到了极点,又能谦虚,就舒服,自然犹豫,所以谦卦的下面,就是豫卦。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豫卦的反面(综卦)是随卦,这又是人生哲学,历史也是这样,西方罗马鼎盛时代,天天歌舞升平是豫,接下来是衰败,人应居安思危的道理,就从这里来,舒服的结果有随跟着来,因为内部要发生问题了。随是追随,意思是有反面的东西跟着要来,也是随便的意思,自己没有中心,随别人如何便如何。优裕的人,往往自已懒散,连脑筋都不愿用,所以受之以随。 引自第215页 这种十六变卦,又说明了一个道理,由游魂、外在、内在,到归魂告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程序。如以乾卦比人生,十岁到二十岁为天风妨很好,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天山,事业一帆风顺,年龄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岁为天地否,差不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岁更変了,到了六十岁则是山地剥了,六十以后游魂之卦,靠后天打坐、练太极、瑜伽术、吃补药等培养,到底不是本命的力量。游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进人归魂,如果搞得好,中间还可以变外卦内卦。所以人生到了这个时候,要晓得外在、内在的因素,如果还不能自知,而认为自己尚在天风妡卦的阶段,还想张扬得意,什么事都干的话,说不定下子就到墓库去了,最后回到本体,就进入宗庙,到祠堂里放木头牌子(灵位牌)了。或者走得不好,就绝命来了,虽然绝命了,但这里又看到中国的人生哲学,人到绝命完了,但后面的还有流传下去,有血脉、肌肉、骸骨流传下去,最后返本还原。这是非常有趣的,亦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人生哲学,所以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对于生死并没有看得很严重。于是中国人产生了老师传徒弟的制度,过去一个老师找到了好徒弟,把所有本领学问都教给徒弟,然后老师自己很高兴,认为这个徒弟就是将来的自己,徒弟的成功,亦是自己的成功。西方文化可没有这种精神,这种血脉子孙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长存不死。 引自第40页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神不是宗教的神,是中国文化的神。我们的原始文化中,生命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没有宗教性的观念,对天人合一的那个东西叫作神,西方哲学称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亦是功能。神无方的方,古文亦称“方所”,就是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神无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易经》变化法则一样,周流不拘,并不在某一点上,研究《易经》最重要的是在此。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动”,这动从哪里来?答案是“神无方”。“而易无体”所谓本体,是个抽象名词,是无体之体,无为之为;所谓“道”,也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没有固定的,不拘的。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的法则。试看宇宙的东西,变化无穷,气象的预测常常不准因为“神无方而易无体”,气象突变的地方拿不准。那么我们研究《易经》的学问,如果说《易经》一定是讲某一范围的,那就犯了逻辑的错误,因为它明白告诉了我们“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的学问是变化无穷,说《易经》是艺术也可以,是科学也可以,是哲学也可以,因为“易无体”,不板,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但是“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两句话,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的顶点我们 引自第121页 他们说《圣经》上说龙是魔鬼,其次他们把恐龙这些古代巨大生物,当作了中国《易经》上的龙,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要认识清楚,我们龙的文化,第一,不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讲的那个龙,不是魔鬼我们的龙是天人敬信,在宗教观念上代表了上帝。第二,我们中国的龙,老实说没有人看见过,不必说他们把地下挖起来的骨头当作龙骨是错误的。中国的龙,不只是三栖的,甚至不止是四栖,水里能游,陆地能走,空中能飞,龙的变化大时可充塞宇宙,小时如发丝一样看不见,有时变成人,有时变成仙。龙到底是什么?无法有固定的具体形象。实际上中国文化的龙,就是八个字:“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如学会了中国文化,人人都可作诸葛亮。试看外国人的恐龙,全部都可看到,中国的画家画龙,如果全部画出来,不管是什么名家画的,都一文不值。“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从来没有给人见过全身的,这就是“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意思。我们懂了龙的精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的精神在哪里,这也是大政治家的大原则,也是哲学的大原则,也是文化的大原则。另一方面,我们懂了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八个字,也就懂了《易经》的整个原理。《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事。因为我们对自己都没有把握,下一秒钟我们自己的思想中是什么?也没有把握知道。 引自第124页 懂了《易经》自己就晓得修养,自己调整性与命,使它就正位。思想用得太过了妨碍了性,身体太过劳动,就妨碍了命,这两个要中和起来,所以各正性命,于是“保合太和”。中国人道家佛家打坐,就是这四个字,亦即是“持盈保泰”。所谓“持盈”,有如一杯水刚刚满了,就保持这个刚满的水平线,不加亦不减,加一滴则溢出来了,减一滴不足。所谓“保泰”,当最舒泰的时候要保和了。譬如用钱,决定保存一百元,如用去十元,便立即补上,仍保存一百元,这就是保泰。所以打坐的原理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两方面放平静,永远是祥和,摆正常,像天平一样,不要一边高一边低,政治的原理,人生的原理,都是如此。孔子就告诉我们“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什么是大吉大利?要保合太和啊!所以研究《易经》,看了孔子这些话,还ト什么卦呢?不ト已经知道了,保太和,才利贞一一大吉大利嘛。 引自第133页 无成终的学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如果我们了解月亮是坤卦,《参同契》上提道:“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月亮全满,自东方出来,这时候是“含章”。含章有两种说法,古人在文学上把月亮和太阳,称作金乌、玉兔,元曲乃至京剧中常有“玉兔升金乌堕”的句子。太阳为金乌,月亮为玉兔。神话的解释,月亮中的黑影就是一个兔子,但古书上并不是说月亮里有个兔子,而是黑影的形态勾出来像一只兔子,太阳里的黑点勾画出来,则像一只乌鸦一样,所以名金乌。昆明的金马、碧鸡坊的那条街,每隔若干时间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当太阳还没有下去的时候,满月已经出来了,站在这条街的中间,向一端看可以看到太阳,同一时间向另一端看,可以看到月亮,这是含章的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我国古代对于月亮,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吸收了太阳的真光再放射出来的光明,所以说它里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丽。可贞是很正,六三为阴爻,不算得其中,是内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贞,有光明现象。卦来说,“或从王事”,如果一人为前途而ト,这个人将来可能很有前途,事业很大,乃至辅助一个人创业,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的,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这到底是怎么的说法?假如在中学里作文,学生写了这种句子,老师一定批他不通,又无成,又有终,多矛盾。如果我们知道坤卦是代表月亮,由这个喻去看人事,就会很清楚。等年纪大了看《易经》就更清楚,孔子的经验,四十九岁再学《易》加上许多人生经验与知识,才能够学通。像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最后他被同事毒死了,这是无成,可是千古留名,有终。推开了这些不谈,今日为了国家民族,这八个字很可以拿来效法,要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的事功成就,一个是千秋的事业,像宋朝的三个大儒,朱熹、程颐、程颢等,官做得并不大,他们在学说上留名万古,永远有地位;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钞票财产,不见得是成功。由《象辞》的解释,也可以了解:“含章可贞,以时发也。”为什么说它含章可贞,内在有光明呢?因为得其时,月亮到了每个月的十五得时了,所以ト卦算命,时不对,时间不属于自己,不要强做,或从王事,是了解月亮是靠太阳的反映而发光的。) 引自第167页
32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