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超越,潜入鬼的世界”😭
椰椰子🌈
读过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要想“不一下子就推诿掉”,并“开出反省的路”,这个契机在哪里呢?这个契机就存在于精神胜利法失效的片刻,正是在这些片刻,“循环”变成了“重复”一行为的意义不再只是在与过去的关系中加以界定,它是对新的情境和问题的回应。鲁迅探索的,就是使其永久失效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对“重复”的不可重复性的揭示打破“循环”的幻觉 “重复”的不可重复性就是现实关系的开。这个可能性不是外部赋予和强加的,毋宁是内在于阿Q的生命的。在“精神胜利法”失效的那些瞬间,阿Q失去了“自我”,无从建立他与周遭世界的循环联系,从而失去了一切安全感一一他无所适从,心怀恐惧,只能凭借本能作出反应。阿Q正传》中描述的瞬间是非历史的它们于本能、直觉的领域一一本能、直党没有对世界做出有序的区分,它的一切反应都在这个世界的总体之中。套用弗洛依德的话说,“最初自我包括一切,后来它从自身中分离出一个外部世界。因而,文明现在的自我感觉只不过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实际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感觉的缩小的残存物,这种感觉相当于自我与周围世界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恰恰是在这个无所适从的瞬间,阿Q与世界的真实关系裸露出来了。生命主义的政治就是将人置于这一真实的关系之中,寻求对于这一关系的根本改变。 阿Q的历史是秩序的历史,只有那些偶然的“非历史的”瞬间才是他自己的历史。“非历史”的瞬间是“循环”的终止,它的重复出现提示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瞬间能够全面地一一但不是自觉地一展示世界自身;也正由于它们是非历史的”,一旦它们展现为历史,就会将自展现为开端”一一不是过去的延续,而是过去的彻底的中断。革命的政治因此必须在“无”中诞生,就像阿Q的革命也必须在“无”中诞生一样。只有当阿Q脱离其“历史”的时刻,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的;而对阿Q来说,“脱离历史”意味着“意识的中断”或者说“本能的恢复”。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的人”并非来自“历史”或“意识”,而是来自“非历史”,或者说与“历史(意识)”的决裂。与辛亥革命一样,阿Q的革命也是两个革命:一个是历史内部的革命,在这个革命中,阿Q遵循着旧的行动方式,通过对革命的想象,恢复了一切旧时的秩序;他最终死于作为这个旧秩序的复辟的革命。另一个是隐而未发的命,它至多只是存在于稍纵即逝的、模糊的本能和直觉之中。就如同那个被旧状序的复辟而压抑了革命一样它是“非历史的”。阿Q的可见的革命动机存在于“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的革命冲动之中,但他的更深的潜力其实存在于他对周遭世界的全然的忘却。这一点在他神往“革命”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他的“神往”是由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同时促成的。让我们回顾这个瞬间: 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慢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了: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不知道。 在这一刻、阿Q“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很辽远的。”他不再是要求一个慢头、一杯酒,而是另一种与一切既定的求食之道不同的求食之道。这里的新颖之处在于:阿Q正是凭借“直觉”开始向往一种他所不知道的东西种外在于圣经贤传、外在于历史、外在于秩序、外在于自我因而也外在于他与周遭世界的关系的东西。这不正是摆脱他人引导的可能性所在?这个东西可以被界定为“无”,因为它无法通过现存的事物和秩序来呈现自身。只有将这个被直觉所触碰的“无”发掘出来,阿Q才能摆脱依赖他人的引导而行动的惯习。 引自 3. 革命、启蒙与向下超越
130人阅读
椰椰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革命性的寓言,还是革命的典型?“未经整理的革命的契机” 写太好了😭
在阿Q身上表现出的这种纠缠一一即作为秩序维护者和本能的抵抗者的共在一一正是鲁迅对革命的探...
-
“向下超越,潜入鬼的世界”😭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