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概论部分
神话的主题不一定要有“神”,神话起源之初,人们尚没有神的概念,因而也不存在宗教,反而有万物皆有生命的认知,只能说是宗教意识的萌芽。这和泰勒所说的“万物有灵论”尚有出入,因为原始人还没有灵魂的概念,只是一种物我混同的神话思维,大约如同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
因而最初的神话不是创世神话,原始人的思维尚没有如此磅礴。最早的神话是一些自然事物的故事,山能哭泣,石能生子,动物会说话,植物会行走,称之为“活物论神话”。
随着原始人对死生之事逐渐明了,丧葬等宗教仪式开始普及,灵魂的观念渐渐被人们接受,推而广之,万事万物也皆有灵魂,活物论也就逐步演化为万物有灵论。万物有了灵魂,便成为神明主宰人世,如火神祝融,水神河伯,云神云中君。秉持万物有灵的人们崇拜自然,祈求神明,于是形成了最初的拜物教。
除了万物有灵,图腾主义也是宗教观念的来源之一。(疑问,图腾崇拜难道不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信奉图腾主义的人相信他们和某种动物或植物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因而产生出图腾崇拜、食用禁忌等宗教仪式。如阪泉之战,黄帝率熊罴虎豹,可能就是各个以鸟兽命名的部落。巫术也是原始宗教的组成部分,巫者相信可以利用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通过仪式、咒语等手段对付自然甚至他人。黄帝和蚩尤之战,作大雾,纵风雨,种种神通都近似巫术。
可以看到,神话故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脉络,并且和宗教、巫术等息息相关。《山海经》作为神话之集大成者,也验证了上述的观点。《山海经》应属于“万物有灵”阶段的产物,其所记大致可以体现原始社会母权制、父权制、奴隶制的发展阶段。
鲁迅将《山海经》定义为巫书,是巫师“记神事”之作,但又涉及了地理、历史、民俗、生物、医药等等,无所不包,可能是因为巫师本身就是沟通天地、传承知识的角色,巫书也记录了古人用神话思维探索万事万物的知识。但随着神话中知识色彩、宗教观念的浓厚,其原始的文学性反而愈发淡薄。作者随后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活物论神话,其中的文学性令人惊叹。
神话在脱离了原始的宗教之后,其文学性却渐渐显露出来,但又沾染了历史、民俗、宗教,已经不是纯粹的神话了,可以称之为广义神话。神话小说、志怪仙化、民间戏曲、人物传说等等,其中的神话故事,均属此列。那么广义神话是否属于神话研究的范围呢?作者认为是的,神话毕竟以文字为载体,因而朝着文学化的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神话相较西方神话无疑是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的,这大概是因为西方有一代代诗人和作家对神话故事进行提炼和熔铸,中国却缺少荷马那样的“神代诗人”。记录神话的人可能有巫师、历史家、诗人、哲学家,其中历史家会删改神话转化成的史料,哲学家改装神话以成寓言,这两种人便怀着不同目的而对神话大改特改,从而使其失去原始面貌。所以如何整理、溯源中国神话?作者沿着茅盾的思路,欲将一部分古代史还原为神话,以开天辟地、黄炎之战、舜象之争、后羿嫦娥、鲧禹治水作为重要的节点进行熔铸。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