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界定真理概念
前面我们探讨了真理问题,发现了三种情况
1、眼见为实,以感觉经验为基础
2、以大多数人为标准
3、以权威
这三者都不符合柏拉图对于真理的界定。
1、两种认识途径
人们有两种认识途径,一种是信念认识论,一种是理性认识论。
信仰是一种绝对的信任感情,我们把信任对象给予我们的内容,当成构建我们知识体系的基本标准。而理性认识论则是强调我们是有判断能力的。
在柏拉图看来,在真理问题上,人必须坚守两点
1、人必须坚守自己的判断权
2、人必须盯着真理
理性认识论的认识活动是这样的,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之中,对依照现有概念体系对认识对象赋义,那么,我们就认识了这个对象。
2、真理标准问题
真理的标准只能来自于他自身,可是,对于真理标准有两个毁灭性打击的论证
1、循环论证
2、无穷后退
两者都打击了一种终极真理标准的存在。
3、恩典真理观
恩典真理观认为,我们如何认出真理呢?如果真理跑到你面前,我们是否能够认出真理呢?所以《约翰福音》用光与黑暗作比喻,光是真理,黑暗是缺乏真理。当真理跑到我们面前,我们是否能够辨认出真理呢?正如黑暗辨认出光明一样。
基督教认为,人无法追求真理,人和真理的唯一途径,是真理跑到人面前宣布真理,人通过信任来接受真理。他使用了见证,信心以及恩典来解释真理。
于是在恩典真理观之中,真理与人的关系颠倒了,人不再是追求真理,而是真理是主动,真理以见证者的言行表达出来,人只能被动地接受真理。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耶稣就是真理呢?约翰福音认为,耶稣并没有简单地要求人们去接受一套思想观念,而是首先让人们相信他是真理的见证者,要求人们接受它的见证,在信心之中接受见证,不同于盲目接受他人思想。
林先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讲 系动词与论证思维
在本源论思路之中,人们是通过经验类比的方式去追索那个本源。 而还有一种思路,就是用逻辑规...
-
第三讲 寻找真正的善
于是,我们发现了前苏格拉底时期,有两种思脉,一种是追溯着质料因,通过经验类比追问本源。...
-
第四讲 界定真理概念
-
第五讲 情感的赋义功能
1、情感指向及其对象的实在性 情感指向的对象,事实上也确保了实在性,这种实在性提供了一种...
-
第六讲 实在论的抽象存在 第七讲 唯名论
前面我们看到了三种承诺对象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用经验来承诺他,论证来承诺,乃至于用情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