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养与天良——浅谈《清风亭》/ 106
围绕着“报”字的“报答”“报仇”“报偿”以及“报应等名词的中心意义是“反应”或“还报”,而此一观念是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中国人相信行动的交互性(爱与憎,赏与罚),当一个中国人有所举动时,他会预期对方有所“反应”或“还报”。联想到《清风亭》的经典悲剧,背靠着“天雷报”的因缘,就非常有意思。好像我们说一个人没有良心,没有道德情感,丧尽的是“天良”,它不是面对法、面对理的,而是面对天的。什么是天?天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道德模造机制。 引自 恩养与天良——浅谈《清风亭》/ 106
40人阅读
胡萝卜馅儿饺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遇险的少女 /71
《长恨歌》第一章竟是没有时间的,上海条条弄堂,生老病死,往复回环不已。流言熄了会生,鸽...
-
“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评海明威《世上的光》/ 75
我们随着主人公的眼睛看见了什么?又没看见什么?如果读来什么也没有“看见”,是否意味着暴...
-
恩养与天良——浅谈《清风亭》/ 106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