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曹氏父子三人之文学,有朝气,作风清新。而武帝偏于霸气,因其不甘心做一文学家,乃事业家、政治家、军事家。魏文帝有英气,不似霸气之横,英气是文秀的。至于曹子建,其文不如曹丕,诗不如孟德,其可取处安在?其诗文有豪气,甚至于可以说是“客气”。客气是假的豪气则是气,较客气犹糟。“雷声大,雨点小”,“说大话,使小钱”,足可形容子建之文。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中国在曹丕之前无纯正之散文。 文帝之文真美,有层次。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未作文时多念书,作文章时忘掉书。人所难言,我易言之人所易言,我简言之。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魏晋六朝人用“哀”即感动人心之意。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在娱乐上,人类往往以悲哀安慰自己此乃悲哀之音乐、戏曲、小说易感动人之原因。最伟大的作品必是最能感动人的,故戏剧中以悲剧感人最深。 人生满意时少,不满意时多,即悲哀之事多于快乐。人生短短数十年而已,生而复死。“吾力之微,正如帝力之大”(西洋俗谚),此即人类最大之悲哀。人生下来就会哭,而笑尚需转年之后,此即证明人生是受苦的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变的: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孟子・离娄上》) 人喜悲剧,看到悲哀,仿佛看见自己,对悲剧中主角可怜、表同情,乃是同情了自己的、可怜了自己的。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悲哀之价值,则其为人必极肤浅,但不能不承认其快乐。凡是肤浅之人皆快乐。小孩最肤浅、幼稚,而最快乐。在现实社会中,追求快乐者必是极肤浅之人。若认识悲哀,而意气颓唐,生活无カ,与肤浅之人同样无聊。而能在了解悲衰之后,生出力量去切实地生活,始有价值,此是第一义。看悲剧而生同情心,可怜剧主角即可怜自己,此是第二义。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鲁迅之文铁板钉钉,叮叮当当,都生了根。 鲁迅白话文都到了古典,古典则须谨严。古典派并非用上许多典故,对仗工整,而是谨严,无闲字、废话也。自汉至六朝,文字之清楚、谨严,鲁迅先生即受其影响,特别是魏晋六朝。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聪明人皆兼爱好奇,兼爱必定旁通。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中国堕落不长进,第一即因为没有美的观念。 养成审美观念最重要。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文章,并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只是好不好的问题。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诚之为义,大矣哉!其一,须心诚;其二,写出来的还须诚。如鲁迅《阿Q正传》。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音乐太俗则不登大雅之堂,太雅则不为一般人所欢迎,真难!文学便是如此之难。 引自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173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81 第六讲 课前闲叙
人生有许多无可奈何之事,如人之喜新及人生必死是也。 一人对于一件事物发生之关系太久,必有...
-
187 第七讲 散文漫议
中国最好的议论文章是(周秦)诸子,因其对物理人情下过一番思考,不盲从,不武断。 《史记》...
-
196 第八讲 《与魏文帝笺》
-
216 第九讲 《答东阿王笺》
“能谄人者能骄人”,知道怎样使人喜欢,便知道怎样使人难受。 所谓“美”,在文学之创作上,...
-
223 第十讲 《报孙会宗书》
读文章:一懂,二欣赏。努力须勉强,久之发生爱。 朗读可养气。《论语》《墨子》《韩非子》《...
> 查看全部2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