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读书笔记
《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第二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石硕
第二章 西藏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内涵
第三节 西藏早期文明的布局与象雄、雅隆、苏毗三大部落的形成
1,在进入父系氏族时代后,西藏社会明显出现了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小邦时代。根据《贤者喜宴》和《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小邦分布的范围很广,几乎遍及了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P40
2,贤者喜宴进一步记载了小邦的情况。这些小邦喜欢征战残杀,不分善恶是非,一旦获罪便投入监狱。四边之王(汉地、一度、大食、格萨尔)时常侵害,(小邦)战胜不了他们,以致吐蕃地方兵源日减,欲迁往别处,各小邦又不允许,于是只好不住平坦大地而去占据坚实山崖,饮食不济,饥渴难忍,吐蕃地方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所谓小邦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彼此弱肉强食,各自为扩大势力而频繁征战的军事民主时代。此外另值得注意两点,一是《贤者喜宴》和《敦煌土吐蕃历史文书》中的小邦表都列有十多个小邦的王臣名单了,二是各小邦都出现了自己的堡寨。这说明,在小邦时代,各小邦不仅已经出现了以大众分离的相分离的公共权力,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地域中心堡寨。这些堡寨最初大约是用于战争目的,后来便发展成为都城一类的地域组织中心。我们知道,公共权力的确立与血缘组织向地缘组织过渡,是文明时代区别于氏族社会的两大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西藏各地的小邦无异于处于文明时代的边缘,有些小邦则可能已经出现了国家的雏形。P41
3,西藏的小邦时代可能延续了相当长时间,假如我们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作为西藏父系氏族阶段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开端,那么小邦时代则可能延续了四五百年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小邦存在时间更长,一直延续到吐蕃“王政”统治建立之后。P42
4,在经历小邦时代各小邦之间的长期征战和兼并之后,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西藏高原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这三大部落联盟显然是在不断征服和兼并各小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P42
5,雅隆部落通常又称吐蕃或吐蕃部落,是继象雄之后在雅砻地区(藏南谷地)形成的一个部落联盟。早在雅隆部落之前,雅砻地区已存在六个小部落。,即所谓的“天父六君”、“吐蕃六牦牛部”、“天神六兄弟”。六部落最初可能各自为政,无统一的首领(王),至聂赤赞普时,六组曾共同去迎接,这标志着刘部落从此联合成一个整体。原来的“吐蕃六牦牛部”便成了“斧王(聂赤赞普)的六族属民”。聂赤赞普即成为雅隆吐蕃部落联盟第一代赞普,号“鹘提悉补野”,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年。P43-44
6,聂赤赞普成为雅隆部落首领后,进一步扩大领地,将努王所有小邦收为属民,建雍布拉康堡,大力引进和提倡苯教,并在雅砻地区建造第一座苯教寺院——雍仲拉孜寺。
7,第七代止贡赞普,苯教迅速发展,苯教徒拉本、古辛等人逐渐控制了很大的权力,引起止贡赞普的恐惧,摄于吐蕃苯教徒和后台象雄王室的威胁,采取了灭本的政策。不久后,止贡被手下杀害,雅隆部落陷入内乱。十余年斗争后,恰赤赞普重新恢复了对雅隆赞普的统治。P44
8,《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说:“古昔各地小邦王子及其家臣如此应世而出,为众人之主宰,掌一大地面之首领,王者威猛相臣贤明,谋略深沉者相互剿灭,并入治下收为编氓,最终以鹘提悉补野之位势莫敌最为崇高”。这反映了雅隆部落联盟不断征服周边部落的发展过程,至第31代赞欧达日年色时,雅隆部落无论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遂成为以雅隆河谷为中心的一个强大部落联盟。P45
9, 非常明显,在三大部落联盟中,象雄和苏毗均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藏北和藏西高原区。唯有雅隆吐蕃,是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山南河谷地带。这种地域分布决定了三大部落联盟彼此在经济类型上的差异。从记载看,象雄和苏毗显然都应属于游牧和狩猎型的部落。至于他们所处藏北高原,气候高寒,草原广袤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宜的。与此相反,位于山南河谷地带雅垅部落有着较为发达的农业。据贤者喜宴记载,雅隆部落第八代赞普布德贡杰在位时,就已经“烧木为炭,熬皮为胶,冶炼金、银、铜、铁等,钻木为孔,制作犁和牛轭,开垦土地,引水入渠,垦草原平滩为田亩,建筑桥梁,并创建墓制”。显然,雅隆地区当时农业已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雅隆部落的经济类型大致是以农业为主,而兼有牧、畜牧业。这样的经济生产类型,同样是与雅隆河谷地带宜于农业的自然环境相适宜的。P46
10,在进入金属时代以后,西藏高原的考古文化大致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即以西藏北部和中部地区以石丘墓、大石遗迹和动物形纹饰为特征的文化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以石棺墓为特征的文化。前者大体属于游牧狩猎性质的文化,后者则属于农牧性质的文化。根据象雄、苏毗、雅隆三大部落的地域分布及经济生产类型,我们大体可以将象雄和苏毗同分布于西藏北部和中部地区、石丘墓、大石遗迹和动物形纹饰为特征的文化相联系,或者说他们至少是属于以象雄和苏毗为主体的藏北游牧狩猎型部落的文化遗留。同时,我们也大力可以将雅隆吐蕃部落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以石棺墓为特征的文化相联系。因为在石棺墓中发现有农业生产工具及与农耕、定居相联系的大量陶器生活用品,这与文献中记载雅隆部落有关农业生产的情况相吻合。P47
11,从三大部落的形成过程看,在进入金属时代以后,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并非出现于自然条件优越的雅隆河谷,而是出现于以象雄为中心的西藏西部和北部高原地区。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产生于象雄而不是产生于雅隆部落。P47
第四节 西藏文明中心的转移与雅隆部落的统一事业
1,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西藏高原由象雄、雅隆和苏毗三大部落联盟的兴起而诸部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最终以雅隆吐蕃部落的强大及其对象雄、苏毗两部落的征服而告结束。P52
2,西藏文明中心从藏北地区向雅隆河谷地带转移,是由三大部落之间经济生产类型的差异所决定的。从地理环境看,以雅隆河谷为中心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是整个西藏高原范围内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雅隆河谷所在地形开阔、平坦,是整个西藏高原最理想的人类居住场所,同时也是最宜于农耕的地区。P52
3,藏北地区自然环境较脏南谷底恶劣,海拔极高,其后干旱、寒冷,地旷人稀,人口相对分散,加上藏北游牧部落经常处于流动迁徙之中,这一切都使其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也就是说,藏北高原缺乏使其文明持续发展的优越地理环境和条件,而雅隆部落所处的藏南谷地则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农耕为主的社会中,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流动迁徙较少,社会较为稳定,有利于人口增殖,也有利于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居住密集,生产关系密切,社会的整体性较强,社会组织系统和国家权力的发展也要完善得多。而游牧社会则人口相对分散,游动迁徙频繁,社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交叉,经济来源不如农耕社会稳定,人口增殖和社会生产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雅隆部落与藏北地区象雄、苏毗在经济生产类型上的差异,是导致西藏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原因。P53
4,西藏文明中心向雅隆河谷地区的转移,首先表现在雅隆部落兴起之后,大量吸收和引进了象雄地区以苯教为核心的文化。P53
5,还突出表现在雅砻地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迅猛发展。如布德贡杰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了其子埃列肖的时代,又出现了“以多卡计算田亩,以脱计算牲口,以沟渠引溪水灌溉,在溪水口,水浇田也从这时开始。”此后至达日年色时,雅砻地区的经济出现了相当繁荣的景象,“这时始有升斗,造量具以称粮油,贸易双方商议互相同意的价格。而在此以前西藏地区无贸易标准——升斗及秤。”度量衡的出现及贸易价格的议定,反映了雅隆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商品教皇日益活跃。这时还出现了犏牛、骡子等杂交牲畜和储存山地草类的新的畜牧技术。牲畜杂交品种的出现和储存山地草类,标志着雅砻地区的畜牧业已开始从原始畜牧业向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定居畜牧业转化。P54-55
6,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鞥张,雅隆部落在政治上也日渐强盛。继啮齿赞普在雅隆河谷兴建第一宫堡——雍布拉康后,布德贡杰时代,又以篡位者“罗昂的牧马人”搜救的娘若香波宫为基础,建造了注明的青瓦达孜宫,可见当时已把宫堡视为王权的象征。此外,布德贡杰还在雅隆建造了第一座陵墓,即止贡赞普墓。布德贡杰之后,六列王时代,又连续建造了5作青瓦孜宫堡。据记载,从布德贡杰到达日年色的时代,还有十几座小邦王和大臣们居住的堡寨也修筑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山南等地,掀起了营建宫堡的高潮。陵墓的兴起,尤其是宫堡的大肆建造,显然已标志着雅隆部落作为西藏高原新的政治中心的迅速崛起。P55
7,至迟在公元6世纪前后,位于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落已迅速强大和崛起,成为了象雄之后西藏高原的一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逐渐开始了从雅隆河谷向北扩张的活动。史料记载,雅隆部落的统一事业应始于达日年色赞普时代。达日年色率领其部征服了十二小邦,将诸邦的三分之二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实际上在达日年色时雅隆部落其势力开始逐渐向北推进,并征服了若干小部落。P55-56
8,朗日松赞继位后,招降纳叛,娘、农、韦三氏外又取得苏毗豪姓蔡邦氏的归附,600年亲率精兵万人,击灭苏毗、统一了雅鲁藏布江南北。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权力再分配,将苏毗的土地和奴隶分别封赐给北伐有功的苏毗降臣和雅隆旧臣。不就藏蕃小王马尔门叛乱,为外戚象雄家臣琼保·邦色击平,这些民户被转赐于琼保氏。朗日松赞在吞并苏毗后苏建的已非过去的吐蕃部落联盟,而是一个扩大了的新的部落联盟。P57
9,这一新组建的部落联盟并不稳固,雅隆旧贵族并未在吞并苏毗过程中捞到好处,对朗日松赞重用苏毗降臣的政策不满,新、旧贵族间矛盾加剧。至统治晚年各地所属民庶公开叛变,朗日松赞也被毒杀。P57
10,之松赞干布即位,以铁腕手段平定贵族叛乱,调整内政,确立了赞普专制政体,641年发兵灭象雄,最终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大业。
第三章
1,松赞干布吞并苏毗和象雄之后所建立的吐蕃王朝,其最初的势力范围大体与今天西藏高原的自然范围相当。P59
2,吐蕃王朝对占领地区的百姓“编户为民”,进行了长期的奴役和统治。P67
3,关于嗢末的论述。P69-71
4,藏民族形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从悉补野部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诸部,是藏民族的内核逐渐酝酿和形成的阶段。松赞干布以前,吐蕃全境(今西藏高原地区)大致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十余个部落,它们彼此各自为政不相统属。但他们当中已形成势力较大的三个部落。公元6世纪到7世纪初,雅隆悉补野部逐渐崛起,开始向北发展,经过松赞干布父子两代的卓业经营和开拓,悉补野部先后征服了达布、工布、娘布、苏毗等邻近诸部,将势力扩展到雅鲁藏布江南北,控制了今天的整个卫、藏地区。大约公元644年,送葬内部又最后兼并了西边强大的象雄部落,从而最终统一了吐蕃本土。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本土基础上所建立的吐蕃政体,很大程度上属于部落联盟的性质,远不是民族共同体。尽管松赞干布在苏毗、象雄等地设置了茹和东岱的军政区划,然而二地的部落自然并未因吐蕃的政府而归于消灭,实际上这些部落在被征服以后,部落、编制、居住地乃至首领等依然一仍其旧,只是在军事政治行动上浮动吐蕃政权而已。这一点,从这个吐蕃王朝时期苏毗和象雄都始终作为与吐蕃并列的部落名称而见于史籍记载可得到充分证明。P85
5,松赞干布对吐蕃本土的统一,标志标志着首次用政治、军事的手段,将吐蕃本土过去处于分散和独立状态的各部落联系成一个整体。被统一后的苏毗和象雄等部虽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的居民被纳入吐蕃军队的建制,他们原有的首领和重要家族成员则累世与皇室通婚,成为外戚贵族,即所谓尚,并世居高位。此外,吐蕃王室还通过各部族首领之间或君臣之间频繁的议事盟誓制度,来作为维系部落与部落之间、部落与王室之间的胶合剂。这一切都表明,苏毗和象雄等部落实际上已成为吐蕃王朝政权的重要一部分。P86
6,第二阶段:吐蕃王朝阶段。吐蕃王朝期间,通过向外扩张和征服,完成了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众多部落和部族的统一,可以说已经为藏民族在这个地域内的形成奠定了最直接的基础。大蕃的形成,实际上,标志着吐蕃王朝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及这一地区内众多部落和部族的统一。当时被吐蕃所统治的各部族地位是各不相同的,大体党项和吐浴浑的地位较高。从他们与苏毗和象雄同称为吐蕃“外四族”来看,可能其意味着他们在土波王朝政权中大体享有与苏毗和象雄同样的待遇。其余各族地位稍次,而地位最低的要数汉人。尽管如此,这些吐蕃所所统治的众多部族同被编为吐蕃军队,在政治、军事行动上均要服从于吐蕃王朝,表明他们本身已成为吐蕃王朝及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吐蕃王朝时期,吐谷浑、党项与苏毗、象雄一样,也都成为与吐波王室通婚的部落。P87-88
7,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统治东部地区各属部和不断向唐进攻。吐蕃在其东部疆域驻有大量军队,如吐蕃占领河陇后,在当地驻军即达20万左右,约占土坡军队总数的2/3。这些军队其主体多由来自吐蕃本土的各部落组成,他们既是军政组织,又是生产单位。因此,这些以部落为单位的吐蕃军队的每一次东征,实际上都是一次民族迁徙活动。这些吐蕃军队与东部地域各个部属居民相互杂处,在文化上彼此交流和影响。P88-89
8,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本土所建立的吐蕃王朝,其初期的地理范围大体只相当于今天的西藏地区。但后来吐蕃王朝经过长达200余年的武力扩张所占领和控制的地区,以及吐蕃王朝灭亡后吐蕃文明逐渐扩散和分布的地区,则大体包括了今天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肃大部、川西高原、滇西北高原及新疆南部部分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辽阔地区正好与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范围相重合。P99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