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一)
从前我的学生,谈的都是文学。“文革”后,撑不住了。为什么?想起来了——我没有同他们讲哲学。没有哲学底子,做人没有一个根基,他们顶不住,我顶住了,就是这道理。
直觉主义——直觉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互为表里。直觉主义,即可谓反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包含了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认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他方法论的基础。
人的理性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真理。感觉、判断、概括、演绎、归纳等等,都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表达真理。一切理性的求知活动都是采用静止、僵化、不变的概念去接触流动变化的生活冲动。感觉、判断等等是人造符号创造出来的,不能揭示实在事物的本形和本意,至多提供实在事物的投影。
超感觉的直觉,是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唯一方法。直觉——超越理智、超越世界表象的一种内心体验,使主观和客观成为无差别的境界。“所谓直觉,是理智的交融,使人们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这是他对直觉的定义。
我们要原谅每个哲学家的结结巴巴。
直觉可以达到事物的绝对的领域,即是发生冲动的,不停变化、运动、绵延的领域。直觉“能朝向事物的内在生命的真实运动”,解释生命的内在本质,探讨宇宙万物的奥秘。
直觉是凭意志的努力,使人的心灵“违背自身,一反它平常的思想所习惯的方向“,超越感性、理性和实践的过程,这只能借力于自身的天才。换言之,直觉是天才人物的特质、特权。
以直觉的目的而论,不同于理智为实践而用。直觉排除任何实际功能,为直觉而直觉,是空灵、唯美、享乐的。
柏格森的哲学,是为了天才写的,是为艺术家写的。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哲学”的纲领,他认为:绵延、基本的自我、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冲动,这些因素构成了世界的基础和本质。
在这些因素中,最要紧的是弄懂这个“自我”。
他认为,“自我”是由“我们通过深刻反省”而达到的。这种反省使我们掌握内心状态,并使我们把内心状态视为鲜活的、变化着的东西。
柏格森之前,一般认为“自我”是一种精神实体。柏格森认为“自我”是纯情绪性的,是“自我”绵延本身,是心理体验本身。
柏格森的时空观:他说:在我之外,什么都没有——在运动着,这就够了。
他认为时间不是一维的,无所谓倒退、顺进,无所谓过去、未来。故黑格尔说,宇宙是由概念预设的,世界不过是其演绎。
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上,他认为只有直觉是沟通、构成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纽带。
在美的本质上,他否定美有客观的属性,认为自我、生命冲动,是万物本源,体现最高的美。
哲学有它的可悲性,一定要靠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能够达意吗?如果文字语言不能达,哲学的“意”就比文字语言更深刻吗?我以为,有时候文字语言高于意义。
“绵延意味着意识,由于我们以绵延的时间来描写事物,所以我们在事物深处加添了某些意识的成分。”
他总是把绵延与生命等同。他结论说:“这就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的人格,也就是绵延的自我。”
他认为人是生物进化最有成效的产物,人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构成派生万物的神秘力量。
我认为宇宙和生命是两个构成。宇宙是无机物构成的,无所谓生命冲动。人类、动物、植物,是有机物组成的,有所谓生命冲动。
生命在宇宙中是偶然的,是反宇宙的。其倾向是毁灭自己,不是进化,是恶化。
所以,康德说:对于宇宙的没有目的,感到恐怖。
前者是直接向上喷发的,产生一切生命形式;后者是往下掉的,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这两者又是对立的,又是渗透的,一致的。生命冲动有三个特点:任意的,冲动的,盲目的。
几乎每个哲学家都要落到自己的陷阱中,拿一个观点去解释一切,就豁边了。
当一欲望抑制到自己都不觉得时,就可能导向发疯。催眠,是让你解脱,控制住意识,潜意识的动机、欲望于是上升,得到满足,病愈。
他(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过程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孤立的动作。
每种意识,最初都是无意识。无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反而是第二性的。
本我循快乐原则,自我循现实原则,超我循道德原则。本我是“要不要”,自我是“能不能”,超我是“该不该”。
有了超我,我们才和动物有了区别——动物多是本我,及一部分自我。
他说,超我有两种。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良心,是世世代代道德积累沉淀下来,几乎成本能,自我理想,是我要成为怎样一个人。
梦的解析。
一,梦是一种精神活动。动机往往是寻求满足的愿望。
二,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自我、超我稍稍休息时,本我放出来了——但超我、自我还是看管着,人很少能在梦中真正快乐过、满足过。
天才的潜意识和性欲特别强——天才的自我超我,也要特别强。
三,梦是极度歪曲的潜意识的表现,如不是,让潜意识统统放出来,那岂非现实生活还不如梦好?
四,不论好梦、坏梦,对人都是有好处的。梦中美景往往超过现实,如心称意的做梦远远超过现实。
弗洛伊德认为梦与精神病有相似之点,梦,精神病,都是潜意识得不到满足的现象。
我的结论:意识,是人性的,潜意识,是魔性的。
停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十世纪初期世界文学
文学是千丝万缕的人文关系,不是世纪的转换斩得断的。 革命是一种被蹂躏的残害,对人性而言。...
-
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
当十九世纪快结束时,世界各国知识分子对现实都不满,精神苦闷、消沉、悲哀,所谓世纪末的悲...
-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一)
-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二)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构成,可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而最大的活力,是潜意识...
-
象征主义
爱因斯坦书房墙上,一直挂着尼采的肖像——一个物理学家,家里挂着悲观主义者的肖像,眼明心...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