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三讲 “游戏国”里的看客
1938年西南联大中文系编《大一国文读本》,有15篇文言文、11篇语体文(即白话文),这是新文学作品第一次进入大学课堂,成为与古代经典平起平坐的现代经典。其中有《狂人日记》和《示众》。
《示众》是一篇“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的小说,而《示众》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示众》有意忽略故事情节,放弃人物个性化性格的刻画,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体现鲁迅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他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形态(特别是生活细节)有极强的兴趣和高度敏感,极强的思考兴趣和思想穿透力,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能够把具象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于是,鲁迅的小说就具有某种隐喻性,涂上鲜明的象征色彩,《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实验小说、先锋小说。《示众》还是吸纳绘画、摄影,以至电影手法的一次自觉的尝试,它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强烈的画面感,整篇小说都是可以转化为一幅幅街头小景图,或一个个电影镜头的组合。
《示众》所反映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或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看”,看戏(看别人)和演戏(被别人看);另一方面是“堵”“挡”“塞”等挤压着他人的生存空间。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可以看作是《示众》的生发和展开,《示众》可以是鲁迅小说的一个“纲”。
《孔乙己》选取酒店“小伙计”视角进行书写,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遭遇迫害的不幸,还有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和反应。小伙计既是酒店的一个在场者,又是一个旁观者。一层又一层的观看:看客观看孔乙己,小伙计观看看客,随着小伙计悲剧性地被看客同化,隐含作者也在观看着小伙计。
而《药》,“被看”的夏瑜隐藏在文字之外,看客占据一切。“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的成员,而吃药的姓“华”,被吃的姓“夏”,说明鲁迅想讲的就是“中国人的生命的故事”。结尾处,有鲁迅式的“沉默”和“阴冷”,更有鲁迅式的“绝望”,前述坟场的花圈与坟场的阴冷,正是鲁迅心中“希望”与“绝望”的艺术的外化,二者互相交织、补充、对错交流,又互相撞击、消解,汇合成鲁迅式的心灵的大颤动。
鲁迅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最致命的问题是中国没有真正的坚定的信仰,没有真正的“信”而“从”,只有“怕”与“利用”。是一个“颇有点做戏意味的民族”,不但自己做戏,也把别人的言说与作为都看作做戏。所谓“看客”现象,也就是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
枕前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一讲 从《兔和猫》读起
鲁迅的写作是对遗忘的拒绝。在《兔和猫》的结尾处,提到“生命”的高度,反身于己,痛苦地自...
-
《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二讲 鲁迅笔下的两个鬼
1936年10月17日,鲁迅谈鬼,笼罩在死的阴影之中,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反抗。这一反抗与鲁迅...
-
《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三讲 “游戏国”里的看客
-
《鲁迅作品十五讲》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鲁迅“气氛”:周作人又称其为“气味”,之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这一精神气质与浙...
-
《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五讲 诡奇、荒诞的背后
“铸剑”过程体现①鲁迅式的颜色:白、红、黑,青;②鲁迅式的情感:“极热”后的“极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