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及第四章
二 / 三、“分离”如何参与主体意识感发展及主体如何与欲望相联系
婴幼儿读物比章节书更进一步地为主体形成提供平台。
“痛悲所失”发展出的两种爱:
1、忧郁中的爱:吞食他者
2、自爱(发展型悲痛):将自己作为一个爱的客体强置于本我之上。
第一时刻-看的时刻:一个人知道什么不是人(实在界)→
⭐(口唇期)缺乏一种可通过语义价值确定视觉及听觉的语言
图画书:仅仅表现儿童日常经验中的客体。图画主导,(几乎)没有文字,理解并不必需。
指认姿势:“非我”感出现。
书页的二维性:不可穿透性,表现了能指的物质性。
第二时刻-理解时刻:人们在他人中认识到自己是人(想象界)→
⭐(肛门期)主体进入一种交换系统,而不转喻客体
故事书:文本与图画并进,幼儿难以独立阅读
指认,并与事物相分离,帮助儿童进入意义的世界
《星月》(珍妮儿·肯侬):主体必须坚持一种分离、独特的身份,而非停留在一个“未界定对等”时刻
第三时刻-结论时刻:我宣称自己是人,因为害怕被人们说服相信自己不是人(象征界)→
儿童能够自己阅读的书(立场从被动转为主动)
无厘头文学:通过符合语音、(曲解但不打破)构词、句法规则帮助儿童建立表述的世界且保持与语言的正确关系
儿童断言其符号身份,并试图与真实和想象达成妥协。通过作出多种身份确认的过程,他懂得自己无法完全等同于它们的总和。
《爷爷一定有办法》(菲比·吉尔曼):从“无”中为自己赢得一个可以发言而不仅仅是被指示的立场。
⭐三个时刻互相牵涉!
向何结论?
精神错乱&倒错&神经症
为了越过被挤压、被驱逐出母体的立场,儿童开始进入一种模仿过程……相反,儿童有意选择接受杀死其母亲的男性力量的特征,即向父权投降……权力被主体内化的程度远不及它对主体自我核心的威胁。
四、欲望是什么及其如何通过语言运作
拉康:欲望始自主体的缺乏假定,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儿童渴望进入“大他者”的话语,进入象征秩序,正如象征秩序想要他,他也想要象征秩序。他想成为一个“我”,然而一旦获得这个“我”,主体又根本性地怀旧了。→“对象小a”
(卡罗尔:)爱丽丝代表着①他视为自身缺失的某种要素。她就像他的理想镜像,作为一种自我异化的提醒物(剩余物)和缺乏的提醒物而存在。
②“对象小a”:缺乏状况改善可能性的暗示而存在。
爱丽丝从镜子的另一面返回,这是卡罗尔想控制她、保持其非自我意识的欲望的结果。
彼得潘:拒绝放弃快感,(永无岛)不存在于符号中。(永无岛并非没有恐怖,)快感是超越愉悦原则的。
彼得潘象征着记忆的遗失和一种随意的残忍,这两者都与死亡相关。
彼得→温蒂:性快感能指
彩尾Float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导论与第一章
导论 儿童文学提供能指,界定儿童对他者的理解以及儿童与他者相关的立场,并建立儿童的自我感...
-
第二、三章及第四章
-
第五、六、七章与结论
五、儿童文学与性别的结构组成 男性(作为分裂主体)与对象小a(一个他投射到作为支持物的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