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4 认知失调
你是否曾有过必须说或必须做与你意愿相反的事的尴尬境遇?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真正的态度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有所改变以与行为保持一致。例如,如果因实验要求而强迫一个人发表讲话并支持一种与他原来的观点相悖的意见,那么他的真实态度也将渐渐转向他在讲话中所支持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早就把这种观点的改变归结于:1.该次演讲的心理演练复述,2.从相反立场寻找论据的结果。之后为了做进一步推论,研究者给予了金钱奖励,也就是让被试得到奖励然后做有悖于自己态度的事。人们预测:被试所得到得奖励越多,他自己的观点将越容易改变(这似乎很符合逻辑)。然而,这又一次证明了常识不能很好地预测人类行为,事实上,给被试得奖励越多,他们的态度改变得越少。从当时盛行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等等)的角度看,研究者很难对上述发现做出合理的解释。
若干年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颇具影响力且闻名于世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主张,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得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该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得重要程度。为了消灭这种不适感,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亦或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未必,费斯廷格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书中的实验描述太多繁琐,现在用简单语言总结一下。
首先,研究者找来了三组被试进行名为“行为测量”得实验,被试并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否则会出现严重偏差导致研究失败。
其中三组被试被要求完成一项乏味的工作,拿线轴,转方栓(可以理解成让我们就卷毛线球,总之是一项无聊的实验)。其中一组是控制组,做完乏味工作后就被带到另一间房间接受访谈。另外两组简称A组和B组,在他们完成乏味工作后,研究人员给予A组被试1美元,让他们去跟之后的实验者说:这项实验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之后研究人员给予B组20美元,让他们去跟之后的实验者说同样的话。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去说谎!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以被试对于实验任务的真实感受作为测量指标进行测量。
结果出乎意料,相对于那些得到了20美元的B组以及没有撒谎的控制组而言,得到了1美元得被试更喜欢这些实验任务。这是因为认知失调的作用产生了!
用比较口头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被试做了一个很无聊的实验,并谎称这个实验很有趣。(这里被试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A组:拿了1美元,为了1美元而撒谎,这显然不合理,为了消除这种矛盾感,不得不植入新的认知,即这个实验可能真的有趣,我并不是为了钱而撒谎,而是因为这个实验有趣。
B组:拿了20美元,为了20美元而撒谎,这足以解释我撒谎的原因,我就是为了钱而说这个实验有趣,而实际上这个实验很无聊。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如果控制组进行了之后向后续实验者撒谎后,控制组的态度变化会如何呢。
控制组:我没有得到酬金,我撒谎是因为我为科学做贡献,但实际上这个实验也会无聊。
因此根据上面三组被试的态度变化,理论大概可以用以下的图解形式表达: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词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由此认知失调的理论甚至还可以解释舔狗行为,以及为什么说“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其中舔狗知道“舔狗行为”是错的,但还是跪舔(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因此舔狗的心理大概是:我对你那么好,为什么她还是不跟我在一起,是不是我还对她不够好。于是继续舔。
而被舔的男神女神的心理大概是:他对我那么好,可是我还是没跟他在一起,会不会是我真的不喜欢。于是更不喜欢了。这是一个怪圈。
不得不说,这真是个极其性感并且极其感性的理论。
偏偏偏爱用刀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如果让你思考一个问题: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会怎么回答。紧张,平静?内向,开朗?孤僻,合...
-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20世纪20年代,以巴甫洛夫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诞生。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
-
研究24 认知失调
-
研究38 从众的力量
特立独行还是随波逐流? 心理学家谈到从众性时,他们指的是当某一个体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时,...
-
研究29 这儿,谁是疯子?
如何区别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然而,区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