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P134
就我个人而言,对学者们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调查由衷地感了敬佩。但是从上述的理由来批判第四次东征,却很难表示赞同。 首先,有关破坏与暴虐的行为。从第一次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以及第三次十字军狮心王理査的行为来看,这种暴行在当时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对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在浩劫中毁于一旦,我感到极其遗憾。但回顾历史,罗马帝国瓦解时,以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为例,多少文明惨遭肆虐,而且不少都是毁于基督徒之手。在破坏文明的行为上,基督徒的狂暴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宗教的教徒。 唯一让我们感到的救赎,是胜利者能够懂得文明的价值。至于那些东西是作为宝贵的人类遗产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还是用来点缀圣马可教堂等威尼斯的街景,我个人认为两者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其次,有关对十字军精神的玷污。的确如学者所言,打着收复圣地旗号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最终却将他们抢占领土的野心暴露无遗。为了满足掠夺的欲望,军队连辛苦一下跑到偏僻的巴勒斯坦,摆个姿态的工夫都省去了。即使是那些去了巴勒斯坦的,不少人一听到拉丁帝国建立的消息,立马掉头返回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精神堕落无疑。十字军运动自第四次东征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直至销声匿迹。 但如果跳脱十字军研究的角度,第四次东征难道真的带来了如此大的罪恶吗? 坚信“神与我们同在”的人们,往往会轻易地把和自己观点相悖的人视为恶魔的同行者和自己的敌人。纵使其中不牵涉物欲,纯粹是崇高精神的驱使,我个人也不能同意此类观点。这种由穆斯林发起、基督徒继承的圣战思想,至少从十字军运动上体现了其逐渐减弱的趋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十字军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场遭到恶评的战争,那就是由腓德烈二世率领的第五次东征。这位凡事都采取客观态度的皇帝,兵不血刃地进入了耶路撒冷,通过外交谈判,使得穆斯林承认了基督徒朝拜圣地的权利。由于他没有杀害任何异教徒,遭到了西欧世界的非难,教皇开除了他的教籍,让他一辈子都带着基督教敌人的烙印。之后,法国的路易国王率领十字军东征,败给穆斯林军队,路易连耶路撒冷城都没看见便死在途中,但却进入了圣人的殿堂。 引自 第三章 079
49人阅读
秦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国家类型/1-P33
一般而言,国家大致分为陆地型和海洋型两种。我认为,可以从是否有自给自足的概念来区分这两...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P134
-
英国人/1-P136
在有关威尼斯历史的书籍中,不少有参考价值的都出自英国人之手。也许源于同为海洋国家的亲近...
-
热那亚人/1-P153
首先,他们与威尼斯人不同,倾向于个人主义,不太考虑共同体的利益。由于与国家的关联淡薄,...
> 查看全部1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