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科研体制问题:要全面建立以专家为主导的科技评价体系,减少行政对学术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普及高校自主权。
设立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能以其教学活动产生尖端人才,一方面能以其实践过程,带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学生如果认为老师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训练工作作为是给老师打工,从而缺乏自主性。在科学界,这样的被动心态会使学生难以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且可能对学术丧失兴趣。
每个人要在做研究的时候动脑筋,然后不断认识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认清自己的强项、弱项。不要跟着别人,因为人的特长不一样。不要把科学看成最崇高的事情,科学只是一种选择,如果对前沿真正有兴趣,愿意探索的话,选择科学研究才比较合适。
有些人虽然文章做得好,但动脑筋有限。有些研究生时期出的文章多,是因为那个实验室文章很多,他一去就能上手,做很多东西。但是到了博士阶段、到自己的实验室后,他就做不出来了。因为一是他读研期间自己动脑筋并不多,以为跟着学长做就行了。二是实验室成果多的时候,学生常常缺少一个在黑暗中探索的过程,这样会导致他在实验室安排的任务下缺少独自探索的经历,就很难练就探索的精神。这样的恶果就是以后不会独立思考,可能无法承受挫折。
学生提问:政府到底有多大决心来进行科研体制改革?
既需要有人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提出建议,也需要在院系踏实实施改革,过程中碰到的阻力都需要勇敢面对。科研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改革如医疗体制改革会容易一些,而且科技不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直接影响的人不多,但对人类的福祉的意义却很大。
学生提问:我自创了生物科技公司,请问未来是否有前景?
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下条件:第一,要有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否则生物产业不可能发展。第二,要有一批有创业精神的高学历人才。中国愿意创业的人很多,但高层次的创业者不多。第三,要有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体制环境。第四,有效低价的外包公司也是今后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条件之一。第五,风险投资,目前主要是政府在担当这个角色,希望民间海外有更多的VC公司参与进来。
信息是否全要看你是否收集全,没有人有责任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也许在决定你从事何种行业、专业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全面的客观信息,你要在有限的信息中看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当你决定读研究生的时候,你需要积极的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过程不是要别人告诉你答案,而是你自己从课本、老师、讲座、文献、同学交流中积累信息最终得到结论多半不是一次就找到,有些东西你后来发现不合适,或有时你发现其他更有趣的东西。以前探索过的后来又放弃了,我上浪费了时间,其实不然,探索过程经常有转折的出现,而且你虽然放弃了一些,但是积累了经验和知识,有些今后还可能有用。如果以为只有马上做的东西你才准备,那么你就没有充分的基础,就很难判断什么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
选择实验室也好,进一步选择研究课题也好,都少不了自己积极探索。如果你省下探索的时间,那么其他人的说法就会左右你的选择,而不是你主动得到的结果。
我想,我试,我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