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演距离
- 2021-11-05 00:13:08
二、间离与共鸣
这是戏剧欣赏当中的又一对基本矛盾。戏是现场演给观众看的,好像舞台上的人事纠葛就发生在观众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幕一拉开,观众就成了演出进程的一部分,很容易受到舞台艺术的感染,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舞台上,认同其中的某些人和事,如安图昂所预言的那样,很快忘掉假设的“第四堵墙”。观众与演员的交流、观众间的互相影响,都是以身临其境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观众和舞台的空间距离、剧情和生活的差异,以及其他观众的存在,又会时刻提醒观众,舞台上的东西是假设的,跟你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你置身于事外,应该保持理智和清醒。
身临其境与置身事外,是戏剧欣赏活动中紧密伴随的两种感觉,有时候观众以局外人的眼光看着舞台上的一切,有时候又暂时忘掉自己,仿佛变化成了舞台上的某个角色,一会儿在戏里,一会儿在戏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精神上的张力运动,如期待与满足、迎合与颠覆、间离与共鸣等等。有些我们在前边已经讲过,这里主要从欣赏角度谈谈间离与共鸣的张力运动情况。

1848年日本能乐演出情形
戏剧欣赏属于审美活动,审美需要一定距离(间离),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有一幅油画,画的是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挣扎,揭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也歌颂了人的伟大拼搏精神。船白而海蓝,对抗中有种内在和谐,看得人心动不已。假如你就在那艘小船上,感觉如何呢?画上猛虎、园中猎豹,看着也都很美,如果你在野外不期然碰到一只呢?流星是美的,因为它离你很远,伤害不到你,你可以尽情观赏。悲剧常给人以壮美感,但真要轮到你头上,你就无法领略它的崇高了。距离产生美感。
必要的距离,可以使人对欣赏对象保持一种超然心态。戏剧欣赏也是如此。因为戏剧的诞生是从观众跟演员的分离开始的,所以观演之间的距离就成了戏剧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到今,它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无法排除,也不能排除。安图昂的“第四堵墙”、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格洛托夫斯基的“对峙”论,都是建立在这上边的。距离在把观众跟演员分开的同时,也把表演的内容跟观众的日常生活分开了。也就是说,舞台上的“现在时”跟池座里的“现在时”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也不在同一种空间里。当代有些实验戏剧,想方设法把观众卷入演出,但也只能缩小二者的空间距离,却无法从心理上彻底消除它。假如真有一天取消了观众跟演员的界限,戏剧也就不存在了:或者退回到原始仪式形态,或者变成生活本身。
尔雅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戏剧的动作性和冲突性
当我们讲戏剧的动作性时,还必须认清人的外部形体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的区别与联系。“形”动...
-
戏剧的审美主体性
席勒认为,这种喜剧的审美主体性,能使我们心中产生并维护“心灵自由”,因为“喜剧的目的是...
-
关于观演距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