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好剧》
不管你对女排当年五连冠、万人空巷看女排的盛况有没有记忆,你一定有过小时候想跟一个人表白心里小鹿乱撞的经验,再加之种种原因让你做不到,那种沮丧和失落是真正的共情点。 引自 《我和我的祖国》:大叙事下的小切口 徐老师提出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一一摆卡片。把每个人的动作写在卡片上,在一张大会议桌上摆开。我们反复调整这些卡片的前后关系,尤其是几条情节线平行交代时的那种结构关系。这样做下来,果然在节奏和逻辑上都好很多。 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戏可以合在一起,在最少的场景里面完成最多的功能,保证这个片子不拖沓。 引自 《我和我的祖国》:大叙事下的小切口 把很多真实的英烈感人事迹,用审美的方式整合到一个家庭里。所以,有心的观众会从一个人物身上看到好几个历史人物的原型。 引自 《湄公河大案》:真实事件与虚构艺术的平衡美学 这个时候上线《八佰》最恰当。第一,疫情初愈,开画影业春节撤档的喜剧片,确实观众的心理上会感到别扭;第二场疫情就是一次国难,《八佰》其实也是救国难的影片,二者在气质上非常契合,所以影片上映,一下子就唤起观众巨大的热情;第三,2020年2月份到8月份,中国观众在家里整整憋了大半年,大家盼望已久的一部新片上映了,必然蜂拥而至。 引自 《八佰》: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抗战叙事 因为《八佰》是唯一一场有观众围观的战争。虽然是小战役,但是有奇观:两岸的人,一边是生,一边是死,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引自 《八佰》: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抗战叙事 我当时还想过拍马云,找了很多有关马云的书来看,但在里面找不着故事,都是商业并购的案例,与普通观众没什么关系。一讲到经济领域的商战,别说观众,我都不太懂。当你都不懂的时,就很难深入浅出,使它变成有戏剧性的东西。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生活常识和生活细节,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肯定有很大区别,但生活逻辑和生活真理,全人类是共通的。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美国超级英雄片是最大的主旋律。但因为美国的主旋律片是一个商业行为,不是一个政府行为,没有人引导,也没有人强迫导演们去拍,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对美国主旋律的理解去拍电影的,是按照观众的需求去拍的,所以观众就买单。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我们定位为创业片,不会有观众来看,因为太专业了,很少有人真正创业,这些与观众没有关系。我们定位为怀旧青春片,青春片受众群体比较小。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按正常行业概率,1:10,第一天的票房乘以10就是整个片子的大概票房。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优质内容发挥了作用,好口碑不断发酵。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你看到一些东西所有人都在做的时侯,你就得走开。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内地是个很大的市场,香港市场就700万人,其实拍不了电影。以前为什么有港片?因为内地还没开放,而全世界的华人需要中文娱乐,这些华人在世界各地还需要中华文化,所以香港才会变成华语娱乐的制造商。这是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时间点,这些东西不能复制,不会重复,不会再回来。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能扛票房的明星通常都是男明星,所以我们就选男明星去扛票房,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甄子丹等,当你选了男明星,为了符合合拍片的比例,女主角通常就只能选内地的。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如果·爱》当时的回报来源是30%内地、70%海外。到《投名状》时已经五五分了,而到《中国合伙人》时已经是内地95%、港台5%。 引自 《中国合伙人》:激情奔涌时代下的热血青年 让更多像我这样的女性受众,或是不敢看犯罪片的人也去关注这个片子。所以,我们在剧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偏重往家庭类型去做,反而削减了很多犯罪的东西。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我在做策划案的时侯,就知道今年会有迷雾剧场,那个时候我收了很多同类型的剧本,做出差异化就显得格外重要。我看重《坏小孩》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用青少年做主角。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如何让不一样的题材不至于太小众?我觉得解决方法就是引起共情。这几个人我们喜不喜欢?他可不可爱?这几个人有没有带入感?如果没有,这就是最大的阻碍。比如说严良和朱朝阳,我更偏爱朱朝阳。朱朝阳更普通,他可以是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他比严良更容易带动观众情绪。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生活中我们身边并没有很多这样的人,即便这些角色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也不能一开始就如此。因为这样的人只要一出现,很快就会拉开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希望所有的人物都能更加落地,更能引起观众共情。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确定以孩子为主角后,我们更希望女编剧的加入,因为女编天生带有母亲视角,把女性的温柔和关爱带入这些角色,可以自然地对人物做社会关照,以母亲的视角再去看他们,他们一定不是单纯的坏,而是有原因的,是被逼无奈的。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因为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往往无法理解母亲,也就无法理解周春红,但母亲在孩子面前可能不是最真实的样子。所以,我们给周春红加了一条辅线,希望人物更加丰满。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现在常说,中年男人下班后在车里抽烟的那15分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女人面对生活时也会有室息瞬间。周春红既是母亲又是女人,她一定也有很压抑的、无处宣泄的情绪,但她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现。所以加上她和马主任的感情线确实可以丰满人物。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我们更想表达的是父爱,朱朝阳和朱永平是对,严良跟老陈是一对,普普跟张东升是一对。普普身上确实有戏剧任务,她需要去理解、感化张东升,所以她必须得有很真实、很温暖、很善良的部分,她得先打动观众,才有可能打动杀人犯。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张东升认为自己爱徐静,但其实他只是希望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叶军的任务是惩戒世间的恶,老陈的任务是保护世间的善。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有阳光才有隐秘的角落。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每一集都有主题,第5集是失去母亲,第6集是失去父亲,诸如此类。导演在刚进入项目的时候,就对每一集很有概念,12集12个片尾曲在开拍之前就已经定下来了。 引自 《隐秘的角落》:人性的探秘与网剧的颠覆 电影中的小北,身份是个“小混混”,但事实上他是个被世界和家庭抛弃的孤儿,我们重点写的是他孤独的一面,而不是他作为一个混混身上复杂的社会性。 引自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之下的疼痛与成长 消费性电影就是要错误少完成度高,因为它是产品!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因为第五代导演是在集体主义环境下长大的,比较知道多数人的想法,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创造最新的视觉性,文戏要当武戏拍,他拍文戏的时候对3D的要求比拍武戏要严格得多。看《阿凡达》你会发现最美的画面不是动态的,而是静态的。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怎么使叠加少出现错误,不出现负能量,产生聚合力,这是监制的职责。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信息碎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新的文化形态。消费最大的属性不是好与坏,而是喜欢与不喜欢。电影也是一样的,喜欢不喜欢是观众第一消费动机,贏得观众有两层,第一层是让他们喜欢,第二层オ是有意义。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韩国电影在中国票房不好,因为一些韩国电影的价值观非常纠结。好菜坞电影通行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憎分明,是非分明,邪不压正的基本价值表达。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类型电影中有定的人物关系模式,它符合人类思维模式中的潜意识。剧本眼潜意识对上了,观众就能接受;如果对不上,就会有潜意识反抗。优秀编剧善于利用这些规律制造幻觉,使得电影极具控制力和说服力。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我讲阅读快感是市场电影的命根子之如果阅读不产生快感,产生累赘,就麻烦了。好莱坞警匪电影一抓住坏人就升字幕了。但是我们习惯再拍一点后续,包括成龙那个《新警察故事》,把人救出来还要儿女情长一段。观影快感就受到影响。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我们写类型电影写到人物关系时,习惯于拼命挖深度。但我们认为有时侯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过于深刻,必定要刻画人性的复杂,这样,有深度的话题就会产生二元对立和排他性,使影片出现不可复制的结果,这就彻底破坏了类型电影的类型魅力和复制可能。做类型电影就是要舍得取舍,才能构成类型。 引自 《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叙事与电影工业化实践 一个与部队纪律格格不入的“孬种”,生活在“服从即是命令”的具有严格纪律性质的部队里面,一切戏剧冲突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就像《还珠格格》,所有的戏剧性冲突均来自紫禁城里面出现了一位假格格。《鹿鼎记》则是因为皇官里住着一位除了皇帝之外的另一个“真”男人。 引自 《士兵突击》:军旅情怀在大时代的社会共鸣 只有让许三多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当中也包括观众。观众的情绪也会从最开始对他的讥讽,转化为尊重与敬佩。 引自 《士兵突击》:军旅情怀在大时代的社会共鸣 军旅剧的主人公很容易就做成了高大全式的英雄,而这部戏的人物是“半傻”式的普通人,是有缺陷的英雄,这个人物定位可谓新颖、大胆又冒险。 引自 《士兵突击》:军旅情怀在大时代的社会共鸣 改编和原创的差异很微妙,改编好像提供了材料,但也是束缚。所以我只看一遍小说,绝对不看第二遍。看完就扔在脑后绝不再翻,记住的就是有用的,忘掉的就是没用的其实改编长篇小说更难,因为它提供给你的有些东西不能为你所用,但又左右你的判断。短篇小说就简单多了,你可以天马行空,展开你的思路。 引自 《潜伏》:风云诡谲之外的叙事与张力 设定不和谐的夫妻 引自 《潜伏》:风云诡谲之外的叙事与张力 原著中的马队长是从始至终都存在的,但是我得一个人下来,变化少。我做大纲时就把他分解成三个人,作为余则成的阶段性对手。于是小说中的老马就变成马、陆、李,我的想法是三个人完成一个整体串联,三个人有死、有走、有留、有斗,性格不一样,说话态度也不一样,这可以丰富一些。 引自 《潜伏》:风云诡谲之外的叙事与张力 谍战剧的审查标准: 有三条红线是不能踩的。第一,不能写色诱。不过在我党地下情报工作中,色诱的事几确实少。《色・戒》那种,是国民党在用。第二,买卖情报不能写。因为从传统的眼光来看,买卖情报不光彩。第三,特科时期的那段历史不能写。暗杀比较多,虽然有一些史料发掘出来,也有报告文学,但是电影、电视剧不能拍。 引自 《潜伏》:风云诡谲之外的叙事与张力 事实证明,《潜伏》使用旁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余则成是孤胆英雄,一个人潜伏在险象环生的敌人内部,很多剧情和人物心理没有办法通过合词或对手戏展现出来。翠平明明是个帮手,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人物设定她又是一个不能交心的人。 引自 《潜伏》:风云诡谲之外的叙事与张力 我觉得给整部电影定下基调,一个是“出乎意料”,一个是“爱情没办法选择”,这两点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引自 《喜欢你》:色香味俱全的爱情故事与生活美学
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