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理解他人+表达自己+日常写作
词汇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
当代农民的词汇只有1500个左右,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无法超越这1500个词汇所能表达的范畴。
语文修养决定一个人能调动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也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受欢迎的程度。
大语文只要把握三个维度的线索就能学好,分别是:读和写、听和说、观察和视觉表达。
需要掌握三种能力:
一,口头表达能力。
二,阅读严肃读物,深刻理解作者思想的能力,
阅读严肃读物的能力需要后天训练,靠浏览网页或社交媒体是无法培养这种能力的。数码时代正在使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他们读的都是社交媒体上的垃圾。
三,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第1章,阅读的意义:理解他人。
1.1 信息:什么是合格的阅读理解。
需要读懂文章的信息、隐含信息,以及更深层的意思。
在作者角度看,需用读者熟悉的概念讲清楚,遵循从熟知到未知的方向;同时,为了进一步让读者理解新概念,需要从很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描述。
在读者角度看要做好阅读理解,就得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做好阅读理解,要训练自己有意识的进行阅读。
把阅读理解作为一种信息的转换——七个「wh」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which
在阅读时脑子里想着7个「wh」,慢慢培养习惯。
1.2 深层:理解作品深意的5个要素。
在阅读时需要从5个要素入手来理解作品。
1,结构,
2,描写手法,
3,比喻,
4,用词用语,
5,语气。
行文结构如:以时间为线索、以矛盾冲突为线索、用微观细节映射一个宏大事件等。
从写作角度看,要先搭好文章的结构,再填入内容。
1.3 思想: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
大部分日常写作的目的是把事情说清楚;
专业作者写作的目的,一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二是描绘他们的时代和周围的事件,特别是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看法告诉读者。
什么叫理解作者的内心?
怎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内心?
从读者的角度看,能够通过书中的内容反推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才算读懂了一本书。
作品里的主人公其实都是作者自己,他们想告诉我们他们所处的世界以及他们希望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阅读理解到了深层次,就是从读书上升到了读人。
1.4 时代:如何从文艺作品了解一段历史。
阅读的三个层次:一是读出作品本身的含义,二是读出作者的本意,三是读出作者所在的时代。
美国早期文学的使命是要促进大家对新的美利坚民族的认同和对过去祖国英国的切割,因此,需要歌颂自己的英雄;但当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过去之后,随着社会开始关注民生问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的细节,文艺作品变得很温情脉脉了。
1.5 品位:如何全面高效的建构知识体系。
杨振宁说,一个人习惯读什么样的物理学论文,决定了他在物理学领域能走多远。
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第一步是从阅读正统文献开始。
正统,指在某个领域内被主流认可的。正统未必正确,但他提供了一个基准线。
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第1步应该是读教科书。
互联网并非没用,而是寻找好内容的成本太高。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入门之前还无法判断孰优孰劣的时候,一旦把旁门左道的内容当作主流来度。
第2步是阅读权威的综述文章。
综述文章,把一个领域近10年的成就都概括介绍了,想了解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综述类文章。
如果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读5篇左右的综述文章,就会对这个领域有大致的了解。虽达不到科研水平,但至少可以有足够的判断力。
走正统道路的好处在于便于和专业人士交流,这一点很重要。
民科与专业人士的差别,不在于过去所学的专业,也不在于去就职机构,而在于他们是否经常和专业人士交流,能否融入专业人士的圈子,以及被专业人士认可。
第3步是读学术专著。
1.8 层次:如何兼顾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把书分为三类。
一是供浏览的书,可以快速翻阅。
并非每本书都值得花很多时间阅读。大量阅读的好处在于拓宽知识面和让自己保持客观中立。
二是需要精读的书,会逐字读完。
一边读一边划重点,同时对重点内容建索引。
三是需要典藏的书。
深度阅读的目的在于把书读透之后,用它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
深度阅读要做到两件事:一是审查每个观点是否有依据,信息来源是否可信;二是需要做专业的理解,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解读,以免自己理解错误。
第2章,写作的核心:表达自己。
2.1 书面表达:写跟说有什么不同。
第一,用词用语不同。
第二,表达结构不同。
口语表达结构,时间上从前往后,逻辑上先因后果。
书面表达结构,顺叙、倒叙,或先讲自己要说的道理。
第三,信息方向不同。
口语表达一般只能有一条线索,最好一次只讲清楚一个问题。
书面表达可以有多条线索,避免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第四,逻辑复杂度不同。
口语表达逻辑比较简单,常用三段论;
书面表达,采用层层递进和剧情大反转。
2.2 起步:如何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
第一步,随便找个心身扭曲的题材开始写。
第二步,突出主题。
合格的记录者要让主题足够突出,让人一眼就能看见,不能喧宾夺主。要检查是否掺杂了太多没用的信息,以至于别人看了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第三步,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
一篇合格的作文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展开的相处。细节的选择需要支持主题和故事情节,与这个目的无关的,哪怕自己再感兴趣也不要选择。
堆砌细节并不能带来好文章,还需要一条线索把它们串下来。
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看法态度,这是轮廓;
然后,要有支持他的证据,这是细节;
最后,这些细节不能以清单的方式罗列出来,而要根据一条条线索展开。
第四步,让读者产生共鸣。
写作常常是有现实目的的,如果目的没有达到就是失败了。
为了让读者产生共鸣,写作的时候还要看读者是谁,让读者的认知体系为前提,做到有的放矢。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对专业写作者的要求。不过,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了解很多人的风格。
2.3 修辞:如何让外行理解陌生的东西。
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需要在他们的认知水平内表达。如果要告诉别人一些他们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借助比喻就是高手们常用的手法。
比喻的第一层:用熟悉的事物形容不熟悉的事物。不仅比喻如此所有描写,都应该是用熟悉的概念解释不熟悉的,而不能反过来。
比喻的第二层: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相似点要直观。
比喻的第三层:要通过比喻产生美感,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如用空中撒盐来形容大雪,既不存在这一现象,也缺乏美感。
比喻的第四层:上升到思想层面,创造一些新的概念,浓缩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知。如围城、玻璃天花板、浪潮之巅等。
比喻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概念,只是达到了传递思想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让读者有更深刻的印象,通常需要用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对比。
利用对比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做对比需要树立一个对立面,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文字才有感染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 写景:如何寓情于景。
大段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写景来写情。人的心理活动是看不见的,很难直接描述,即使通过脸色看出个人的喜怒哀乐,但心理活动也比表情要复杂的多。
寓情于景,就成为写作中常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办法。
把景和人对照着写,景就有了主观色彩。
在信息论中,
1,人的心情和外在的景物可以产生相似性关联。
2,假如有一个多视角的信息源,从不同视角看过去看到的信息不同,那么我们就能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反过来找到相应的视角。同样是炊烟,既有梦幻的感觉,也有呛人的味道,它的不同性质可以刻画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
三个层面来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采用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如春天代表着希望,夏天代表着生命力,冬天象征死亡等。
2,通过不同人看同一景物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他们的心情和性格。
同样是夕阳,李商隐看到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生命与仕途的终点;海明威则说“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是不屈服的硬汉形象。
3,在情和景之间建立一个桥梁。
岳阳楼记2/3左右篇幅,在写景最后转而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
滕王阁序一半在写美景,后面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从美景盛宴想到宇宙无穷,然后想到人生的渺小,想要建功立业,机会和明君都很重要;最后想到若有机会便立志报国,逻辑上就通畅了。
2.5 写情:如何写好心理活动。
想要成功塑造一个人物,就要把他的内心活动刻画好。所谓情商高,就是善于理解别人的内心以及表达自己的内心。
心理活动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
一种是通过描写行为来表现内心。
另一种是借别人的嘴说出来,或者由别人的话产生感触和联想。
2.6 叙事:如何牵着读者走。
不管写什么东西,都应该像讲故事、写小说一样。
顺叙。但要避免写成流水账,避免跑题,避免结构散掉。
倒叙。先交代结尾,然后按时间顺序写。顺叙的写法是让读者注意力集中在“是什么”上;倒叙的是先告诉你结论,让读者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上。如果是向领导做汇报,只有10分钟时间,那不妨先说会让他喜出望外的结论,以此吊起他的胃口,然后再讲是怎么做的。
2.7 技巧:如何让文章更有魅力。
第一,设置悬念。
1,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读者不保密的基础上。如为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作者需要在结果可预期(历史、科学论文、回忆录)的前提下,人为制造紧张情节,增加对立面。
在论文写作中经常要做对比,就是安排对立面,勾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想知道到底哪种方法、方案、观点更好。
2,突发式悬念。主要依靠对读者保密,通过使人大吃一惊的情节,让人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以此达到效果。乔布斯认为,一个产品卖的好不好,要看有多大的突发式的悬念。
第二,有张有弛。
叙事的策略和读者阅读时的精神忍受限度有关。有时候需要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有时候要适当舒缓情绪,让读者为进一步的紧张做精力上的准备。
第三,管中窥豹。
通过一个细节把全景讲清楚。
第四,点睛之笔。
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要写出点睛之笔,需要的做到:
1是善于总结作品的内容,最好能用一句话带有标语性质的话,把自己想要说的内容总结出来;
2是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和知识背景,考虑说什么话能让他们有所触动,最好是替他们找到一句话,把他们思考了很久但是想不透彻的问题一下点清楚。
第五,反讽手法。
在任何时候,写东西都不能抱有怨气,不能抱有吵架的心态。如果真想表达自己的不满,用反讽手法。
2.8 小结
写文章是两个人的事,不仅要表达好自己,还要理解读者的心理。
首先,阅读对写作的帮助至少要延后1~2年。
其次,读什么很有讲究。真正对写作有帮助的是那些经典著作。
最后,怎么都关注什么很重要。格言警句之所以出彩,是因为有周围语境的烘托。
任何时候内容都比形式更重要。
一篇文章的口气和用语要保持一致,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显得专业。
第3章,日常实用写作。
3.1 日记:如何用日记提升写作能力。
即使是流水账的日记,目的性依然很重要。目的性不明确的低水平重复是无法提升写作水平的。
1,工作日记。
很多科研人没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以至于报表结果的时候,实在记不清当初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在工作时会时不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卡在那里,花了很长时间才解决。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学会了,但再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时想不起来上次是怎么做的,结果又要花很长时间再来一次。因此,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就随手记录下来。
2,读书的心得和收获。
3,自己对特殊经历的感受。
写日记时要明确三个点:
第一,要过滤出哪些内容值得写。不是把所有事情都写成流水账。每天的题材可以变,但只写一件事,这个原则不变。
第二,要带着目的写,每周做总结。
第三,日记要真实。
3.2 邮件:如何写好工作邮件。
不擅长写邮件的人更容易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不仅容易被人误解,还会让别人不把你当回事。
想写好一封邮件,重要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弄清楚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
1,不想留底的内容不要写。
有些东西根本不能留底,如涉及法律后果的问题。
2,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不要写。
3,负面的内容、气话不要写。
会授人以柄,且字面上的不愉快总被记起。
4,一次讲不清、需要反复讨论才能搞清楚的事情不要写。
5,需要留底的话一定要写。
如老板的承诺。
6,必须写,而大家又懒得写的备忘录一定要写。
规范的公司部门开完会之后应该有人发一份备忘录,告诉大家会上讨论了什么?有什么结论,哪些议题没有结论等等这件事大家都懒得做。不妨主动要求自己承担这项任务。这里的好处一是让部门的人,特别是上级关注到你。二是站在整个部门的角度想问题,容易被提拔。
7,重要的通知和安排一定要写。
上级正式通知下级事情,不能仅仅是口头通知或发微信。
表达自己、影响别人的技巧:
1,简要清晰的说明发邮件的目的。
2,一般邮件最好只讲一件事,几件事要用几封不同的邮件讲。
3,写邮件也要像讲故事那样吸引人。一定要有结论邮件不需要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4,主观感受的表达要是收尽人而定。
1对1的邮件可以增加主观感受,使工作关系不那么冰冷。一对多的邮件就要少引入主观看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