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章 清代小说
琵琶鱼
读过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
“孤愤”是蒲松龄的基本心态,也是《聊斋志异》的基本审美品格。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学作品是因“愤”而发的,但司马迁的“发愤”著述更多的是理性色彩,往往着重于社会历史的批判;韩愈的“不平则鸣”更多的是抒发政治情怀。而蒲松龄的“孤愤”既来自个人的际遇和个性,更来自时代的深处,即明中叶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潜在影响,所以,“孤愤”充满了个人的撕心裂肺的激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命运的倔强的反抗,是冲决藩篱的对理想生存状态的深情讴歌。“孤愤”是个人的,但正是因为它具有了强烈的个性色彩,才使《聊斋志异》具有了不的魅力,オ使它上升到了普遍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聊斋志异》也创造了明中叶以后的又一种审美范式:在感伤的基调上烘托出“冲突的美和“深情的美”。 引自 23章 清代小说 那种突破灵魂栅栏的诗性幻想,那是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聊斋志异》的恒久魅力所在。 突破灵魂栅栏的诗性幻想,首先表现在“智慧兼深情”上。所谓“智慧”,是指对一切灵魂栅栏的洞穿;所谓“深情”,是指情结花妖狐鬼,情结生死宇宙,以情为本体。 魏晋时期的“智慧”更多的是思辩,其“深情”也侧重于对生命的眷顾与流连;而《聊斋志异》的“智慧兼深情”则是接受了明代的汤显祖等人的情本体的思想影响,直接突破封建礼教及灵魂的栅栏,以传统的小说形式,展示出人的应然状态一一情是一种无需询问的永恒。是的,当我们怀疑《聊斋志异》中的某些篇章所展示出的情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落入了灵魂的栅栏。 引自 23章 清代小说 正是因为有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存在,才从中超出了破除灵魂栅栏的诗性的幻想,这种诗性的幻想是对道德宿命意识一灵魂栅栏一一的突破,所以,它是诗性的,也是永恒的。如果说,道德宿命意识是历史向人的“积淀”而生成了现实的话,那么,诗性的幻想则是人向现实的“积淀”而生成了历史。也许这就是文学与美的内在逻辑。 引自 23章 清代小说
47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5章 宋词
苏轼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达到了中国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审美境界。 他建立的审美化的人...
-
19章 明代小说
在明清以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温柔教厚”的诗教;不违圣教,旨在“美刺...
-
23章 清代小说
-
距离・遥望・美感(代结语)
遥望总是美好的。它可以使你轻松地摆脱现实的羁绊,尽情地发挥久遭压抑的想象,使那些美好的...
> 查看全部1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