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反对耶路撒冷的战士:基姆湖
高等学校项目是纳粹的宏伟计划,它试图为一种全新的科学和科 学家奠定基础。纳粹的科学观涵括并滲透到所有学科一一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即世上有独一无二、具有种族特殊性的“德国的科学” 但是,罗森堡最重要的工程或许是为纳粹意识形态提供一个哲学框架,争取德国和国际社会对纳粹运动的一些认可。1933年纳粹当权后,他们开展的纳粹运动还没有成熟的思想方法,因此包含了许多不同而且往往是互相矛盾的意见和团体,从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到狂热的种族主义理论家。纳粹的工会运动还有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纳粹党的领导阶层中既有倒退的怀旧主义者,也包括另外一些世界观比较现代的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现代主义艺术。 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纳粹党接纳了其他许多极右翼活动和组织。大量的纳粹党员早先是其他激进右翼党派的成员,当纳粹党势力庞大后才退出原来的党派。运动中的不同力量和群体经常试图把纳粹党带向不同的政治方向。除了一些已经明确坚定的立场,国家社会主义仍是发育不良的,因此具有可塑性。整个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党内始终存在着政治分歧,但是时日一长,这些分歧变得不那么有意义,总的说来也愈益难以容忍这些差异性。维系这场乱糟糟的政治运动的不变核心是希特勒本人以及在他身上成形的领导原则,即所谓的“元首原则”一一盲目、绝对地服从元首一一正是纳粹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柱石。我们讨论的元首原则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如果没有一个能力超群的领袖,德国人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坚定不移地服从元首,他们能变成一个有目标、有方向、统一的民族。根据这一观念,国家领导人作为人民内在的意志、精神和灵魂的化身而获得合法性。而另方面,民主由民意指引,它只不过是鸟合之众腐化的规则,这些人就像一群没有牧羊人的羊。 如果没有元首原则的的运动可能因为很有可能一开始大家就无法团结一致。党内各派别、内部的分歧不时争吵,内容从何谓犹太人到德国表现主义不等,最终通常由希特勒而不是明确的意识形态来解决争端。 作为领袖崇拜的中心人物,希特勒变成了思想先知,并不总是很清晰。通常,他更喜欢置身于思想争斗之外,甚至鼓励运动中出现一些可控的竞争,以离间不同派系。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不得不将其政治愿景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政治主张。此时的另一个挑战是新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纳粹党。以致党内普遍害怕政治机器中将会充斥着机会主义者和潜伏者,还有个近乎偏执的观念是,这样的人会侵蚀“真正的理想”。 引自 5 反对耶路撒冷的战士:基姆湖
10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