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洛莉·戈特利布
38个笔记
◆ 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 万一这些痛苦不会改变呢?”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戳穿的真相。
虽然无力,但不得不承认现实。沉溺于“不痛苦”的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跟普通人相比,心理咨询师对此认识更明确,也更熟悉如何与之相处。每一次洛莉承认她的无力,都要承担由此而来的反噬。她也有应对无力感的策略,比如默念“心怀慈悲”,比如咨询间隙跟同事在咖啡间吐槽,又比如定期参加督导小组,从同伴的反馈中获取支持。作为同样爱写东西的人,我猜她把这些体验转化成文字,也是应对无力感的策略之一。
>> 但最根本的办法,说来说去只有一个,就是诚实。诚实地承担来访者遭遇的无常,也诚实接受自己哪怕有此觉悟,仍会有无法负担之重。
◆ 引语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 1 到处是蠢货
>> 心理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责。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建构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然而,人们常常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或条件等外在因素。既然问题是由别人或客观因素造成的,是外界的错,那又有什么必要去改变自己呢?毕竟就算自己决心去改变,外界也还是老样子。
这样的狡辩听
◆ 4 聪明的那个,还是好看的那个
>> 我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应对无聊,直到多年之后我才发现,我只是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 7 觉知的起点
>> 依恋模式的形成取决于我们幼年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依恋模式至关重要,因为它也将影响人们成年后与人相处的模式,影响他们如何选择另一半(安稳的,还是不安稳的),影响他们在一段关系中的表现(是渴爱的、疏远的,或是不稳定的),以及一段关系会如何终结(是惆怅不舍地、和和气气地,还是彻底撕破脸)。
>> 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性的举动,而不在于治疗性的言语。
>> 那个迫使来访者来做心理治疗的主诉问题,通常只是某个大问题的其中一个层面,或者根本就是遮掩实际问题的烟雾弹。他知道大多数人都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能找到方法屏蔽那些他们不想直视的问题,或是转移注意力,启动防御机制,来让威胁远离自己。他知道把情绪推到一边只会让它们变得更强烈,但在他长驱直入摧毁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之前(这防御机制可能是让自己陷入对某个人的迷恋,也可能是对眼前的问题假装视而不见),他要帮助来访者找到能替代这个防御机制的东西,而不是让来访者卸下防御之后,赤裸裸地暴露在情绪中。
>> “防御机制”具有功能性,能保护人们不受伤害。而心理治疗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窥探防御机制背后隐藏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促使他们做出改变,直到他们不再依赖这些防御机制。
◆ 8 罗西
>> 并没有告诉约翰这治疗时间其实不只属于他一个人。治疗时间不仅属于来访者,也属于治疗师,属于双方的互动。精神分析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在二十世纪初期建立了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精神病学理论,他打破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失常是源于“内在的”(一个人内心的精神运作)这一论断,沙利文相信我们的挣扎是“互动的”(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运作)。他甚至说:“一个经验老到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家里和在诊所里应该是同一个人。”如果我们不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就无法教他们如何与别人保持互动。
>> 人们总有一个迷思,认为心理治疗师就该保持中立,但怎么可能呢?我们也是人,不是机器人。事实上我们不是要保持中立,而是要尽力去留意自己非常不中立的情感、偏见和见解(我们称之为“反移情”),这样我们才能退一步,弄清楚该怎么处理它们。我们要利用自己的感受来帮助引导治疗,而不是压抑它。罗西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愤怒。许多家长都会在不得已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吼叫,但我对约翰和他女儿的相处方式产生了怀疑。在处理夫妻间的共情问题时,我常会说:“在你开口之前,先问问你自己,对方听到我这么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在心里暗暗记下了有一天我要和约翰讨论这件事。
◆ 10 此刻就是未来
>> 温德尔继续说道,我其实不只是在当下失去了一段感情,也失去了在未来的感情。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未来是还没到来的事,但却每天都在自己的脑子里构建未来。当此时此刻的一切支离破碎时,与之相连的未来也会随之瓦解。如果没有了未来,那一切情节都将被改写。可是,如果我们把当下的时间花在修改过去和控制未来上,还是会怀着无尽的遗憾被困在原地。当我在网上暗中观察男友时,就像看着他的未来在我眼前展开,而自己却被冰封在过去。但如果我活在当下,就得接受自己的未来有所缺损。
◆ 14 解剖课
>> 我们用各个班之间流传的口诀来放松心情,就好比为了记住大脑中的各种神经——嗅觉神经(olfactory)、视神经(optic)、动眼神经(oculomotor)、滑车神经(trochlear)、三叉神经(trigeminal)、外展神经(abducens)、面部神经(facial)、前庭耳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迷走神经(vagus)、副神经(accessory)及舌下神经(hypoglossal)……我们用其首字母编了一个荤段子:“哦(Oh),哦(Oh),哦(Oh),来(To)触碰(Touch)和(And)感受(Feel)弗吉尼亚(Virginia’s)丰饶的(Greasy)桃花源(Vagina),啊(AH)——”在解剖头部到颈部的时候,全班会齐声喊出这段口诀。随后,我们就埋头于书本中,准备明天的实验课内容。
◆ 15 不要蛋黄酱
>> 直到最近,大多数心理健康从业者都认为人格障碍是不可治愈的,因为这不像抑郁或焦虑之类的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是由长期存在的、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组成的,它就是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人格障碍是自我协调的,这就意味着行为是与行为人的自我概念同步的,因此有这类障碍的患者会认为是别人在给他们的生活制造麻烦。而情绪障碍是自我不协调的,所以此类患者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痛苦。他们并不是自愿要陷入抑郁或焦虑,也不喜欢在离开屋子前把灯开关个十次,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问题。
◆ 19 当我们做梦
>> 我们害怕受伤。我们害怕被羞辱。我们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我们害怕孤单,也害怕牵绊。我们害怕倾听内心的诉说。我们害怕不快乐,又害怕太快乐(在这些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快乐而受到惩罚)。我们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我们害怕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我们害怕身体抱恙,也害怕天降横财。我们害怕自己心怀嫉妒,也害怕自己拥有太多。我们害怕希望变成失望。我们害怕改变,也害怕一成不变。我们害怕意外会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或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害怕失去控制权,又害怕拥有的权利。我们害怕生命的稍纵即逝,又害怕死后的无尽虚空。我们害怕在死后无法留下自己活过的痕迹。我们害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要承认自己的恐惧,尤其是向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有时还需假以时日
◆ 22 牢笼
>> “所有洞察都只是心理治疗给你的安慰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意思是:即使你拥有世上所有的真知灼见,但如果你在治疗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那再多的洞察,甚至治疗本身,都将毫无价值。那些洞察让你反问自己:“这些事是别人对我作用的结果,还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问题的答案会为你提供选项,但如何作出抉择是你的自由。
◆ 28 上瘾
>>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自己呢?因为这给他们带来熟悉的感觉,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但这会让他们难以分清,什么是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的,什么又是他们儿时的记忆。他们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质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的身上,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在一段感情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特质几乎无法被察觉到,但我们的潜意识具备一个意识认知无法企及的精密雷达系统。这并不是说人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而是他们想要掌控一个童年时无法掌控的情境。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但唯一的问题是,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
◆ 29 盖比是谁
>> 在培训期间,每当我们这些实习生因为遇到固执抗拒的来访者而感到沮丧时,督导就会提醒我们,“阻抗是心理治疗师的朋友。不要和它搏斗,要跟从它的指引。”换句话说,就是要尝试去理解为什么阻抗会在那些地方出现。
◆ 第三部分
>> 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也会留下星星。
◆ 39 人类如何作出改变
>> 在你切入正题之前,你处于第一阶段——未准备阶段,也就是说,你根本都没想去改变。有些治疗师会把这个阶段和否认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你自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采取拖延的行为,或是通过给自己捣乱来避免面对改变,即使那将是积极的改变。因为当人们不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东西。这个阶段的痛点是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叫人不安。虽然在朋友或伴侣这些旁观者看来,这个像仓鼠跑轮一样的过程让人发疯,然而当事人就是需要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过程,重复的次数甚至会多到令人觉得荒谬,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终准备好要去改变。
◆ 40 父亲们
>> “‘反应’与‘回应’,前者是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意识的选择
>>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 41 完满还是绝望
>> • 婴儿期(希望)——信任/不信任• 幼儿期(意志)——自主独立/羞怯怀疑• 学龄前(目的)——主动/内疚• 学童期(能力)——勤奋/自卑• 青少年(忠诚)——同一性/角色混乱• 青年成人(爱)——亲密/孤独• 中年成人(关怀)——再生力/停滞• 老年成人(智慧)——自我实现/绝望
>> 对于快乐的非理性恐惧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幸福恐惧症”。有幸福恐惧症的人就像一口不粘锅,任何快乐都无法在他们身上停留(但痛苦却可以,还粘得颇为牢固)。经历过创伤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灾难,他们不会倾向于靠近生活中出现的好事,他们会变得过度警觉,总是等着厄运来临。
>> 有时原谅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样。你向别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让你自己好过一些,还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些?你是真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还是其实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过是想通过道歉安抚那个认为你应该觉得抱歉的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谁?
>>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强迫宽恕”。有时人们选择宽恕是为了摆脱一个创伤,他们需要通过原谅那个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人来走出创伤的阴影——那个人可能是对他们进行过性侵犯的父母,抢劫过他们家的强盗,或是杀害了他们儿子的帮派成员。可能有好心人跟他们说过,如果你不能宽恕那些罪人,你就无法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对某些人来说,宽恕就意味着豁然解脱——你不宽宥人们的恶行,但原谅了那个伤害你的人,这样你就可以跨过这道坎,继续你的生活了。
>> 痛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她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可以很安全,不需要面对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互动,这样她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她可以用内心的批判来为自己开脱: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我本来就一事无成。她的痛苦还能带来另一个好处:如果她的孩子们希望她受到应得的折磨,那她就能以这样的方式活在孩子们的心里。就算他们想到她的时候都是负面的情绪,但至少还是有人会想到她,那她就还没完全被忘却。
◆ 42 我的“聂萨玛”
>> 虽然我也是一名治疗师,但此刻作为来访者,我对温德尔的反应与普通来访者对我的反应也没什么两样。我也会对他感到失望。当我因为生病取消治疗还要被照常扣费时我也会觉得不公平(虽然我自己的诊所也有同样规定)。我也不会总是对他和盘托出,虽然我应该对他毫无保留。而且我会无意中(也可能是有意识地)歪曲他所说的话。我一直认为只要温德尔在我们治疗期间闭上眼睛,那就意味着他需要一点空间来想清楚一些事。但我现在怀疑那是不是他的重启模式,或许他闭上眼睛时在心中对自己说,“要心怀慈悲,要心怀慈悲,要心怀慈悲”,就像我遇到约翰时一样。
>> 和大多数来访者一样,我也希望我的治疗师觉得和我相处是件开心的事,希望在治疗师眼中我是值得尊重的,但从最根本上来说,我希望自己对治疗师来说是重要的。好的心理治疗就是能有这种魔力,让你的每个细胞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 温德尔说,我可能是希望自己的睿智和风趣得到别人的喜欢,但其实他喜欢的是我的“聂萨玛”(neshama),这个词在希伯来语里是“灵魂”或“灵性”的意思。他的这个说法立刻在我心中引发了共鸣。
◆ 43 垂死之人的言语禁忌
>> 朱莉看着死亡渐渐逼近自己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事让她颇感震惊:她发现周围的世界开始变得异常生动鲜活。她以前习以为常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启示,就好像她又回到了童年,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她重新认识了味觉——从一只草莓流淌到她下巴上的香甜汁液,还有在她口中融化的奶香四溢的甜点。她重新认识了嗅觉——从家门前草地上的小花、同事的香水、被冲上岸边的海藻,还有晚上床边的迈特冒着汗的身体。她重新认识了听觉——从大提琴的琴弦发出的声音、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刺耳声音,还有她小侄子的笑声。她的体验也被刷新了——无论是在生日派对上翩翩起舞,还是坐在咖啡馆里看着人来人往,或是去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打开一封信件。所有这些事,不管听上去多平凡,都能让她无比快乐。朱莉变得像是活在超现实中。她发现,当人们自欺欺人地以为还拥有大把的时间,他们只会变得懒惰。
◆ 48 心理免疫系统
>> 但我总是认为“收尾”只是某种错觉。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提出了著名的哀伤“五段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 有一个叫做“心理免疫系统”的东西。生理上的免疫系统会帮助你的身体在受到外界侵害时及时恢复,同样,你的大脑也会帮助你从心理打击中恢复过来。哈佛的研究员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时——无论是遇到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自己变成残疾人,或是失去所爱的人),还是一些生活中的难题(离婚,或是生病)——都比自己预想中的要表现得好。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笑了,但他们还是会的。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了,但他们也还是会的。他们会去买东西,去看电影,也会做爱,会在婚礼上跳舞。他们会在复活节时暴饮暴食,再在新年里开始节食。所有日常生活都会照常进行。约翰和格蕾丝玩耍的场景也一样,都是正常现象。
◆ 49 是业务咨询还是心理治疗
>> 在进行伴侣治疗的时候,治疗师常常会讨论隐私和秘密之间的区别:隐私是每个人在一段健康的感情中都会需要的心理空间;而秘密则源自羞愧,常常会腐蚀一段关系
◆ 54 别搞砸了
>> 想我还没准备好和你当面聊天,或是尝试建立任何一种联系,也可能以后都不会。但我想让你知道,我记得你最好的一面,虽然或许不足够好,但至少聊胜于无。不管怎么样,我们几个都对你的来信感到很吃惊。我们也都聊过了,并且一致认为,就算我们以后也不会和你有任何联系,我们自己也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因为就像你说的,如果你可以,我们也可以。我的治疗师说,我自己不振作其实是害怕让你得逞。我以前不懂她的意思,但现在我觉得我懂了,或者至少是开始懂了。
◆ 58 对话中的暂停
>> 心理治疗的一个奇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围绕着结尾来构建的。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来访者和治疗师共处的时间是有限的,治疗的成功是以来访者达到预期目标,结束治疗为标志的。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目标都不尽相同,治疗师会跟来访者们探讨他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减少焦虑?让感情关系进展得更顺利?还是对自己好些?治疗的终点取决于来访者自己。
>> 最好的结果是来访者自发地感觉到终点的来临。虽然一定还会有许多未竟之事,但我们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进步。来访者的感觉会有所改善,他们的情感会更有韧劲,更懂得变通,更能把握日常生活的方向。我们帮助他们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发问: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的出路在哪里?——以前他们可能都不曾意识到自己心中存在这些疑问。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