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顿模式从荷兰传到苏格兰爱丁堡。“爱丁堡要建立一所医学院,这所医学院要以莱顿为蓝本。”这个意念来自约翰.蒙罗(John Monro,1670-1740),他曾在莱顿和意大利帕多华(Padua)学习,后来把儿子亚历山大.蒙罗(Alexander Monro,1697-1767)送往莱顿,从学于波哈维。爱丁堡医学院在1726年成立,亚历山大·蒙罗被任命为创校的解剖学教授。与莱顿一样,爱丁堡医学院的收生宪章声明,录取医学生时无分宗教与政党派别。这在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保皇党(Tory)与辉格党(Whigs)两党斗争不休的当时,是非常不简单的宗旨。
1729年,爱丁堡皇家病院(Edinburgh Royal Infirmary)开始兴建,启用之后爱丁堡终于有医院临床与医学院教学结合的完整的医学教育。超过100位北美的医学生与医生到来学习,然后把爱丁堡模式带回美洲。1760年,美国独立革命的一位元老医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1746-1813,他也有一个“之父”称誉,被视为美国现代精神科医学的创始者)在医学院毕业后曾留学爱丁堡,追随威廉.卡伦(William Cullen,1710-1790)研习医学,在爱丁堡他热衷阅读波哈维的著述。拉什这样说:“波哈维医生教学系统由此为每个费城医生规定了医务的实践方式。”到了下一世纪,费城的各家医学院校被描述为“爱丁堡的儿子、莱顿的孙子”。20
爱丁堡医学院(1726年)和爱丁堡皇家病院(1729年)的创立,令爱丁堡成为往下一世纪欧洲一个有重要地位的医学中心。它的成立让原本垄断英伦三岛医生培训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英国的贵族大学感受到挑战。在1759年,一个知名的作家奥利弗.歌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还是感觉良好地这样比较牛津与爱丁堡的医学教育:“爱丁堡让学生接收学识,但牛津常能培育出有学识之士。”(“Edinburgh only disposes the student to receive learning; Oxford often makes him actually learned.”)他认为像爱丁堡(还有荷兰的莱顿)的医学教育无疑较为注重实际看病诊治,有利学生毕业后谋生,但是像牛津那样要求长时间学养的浸淫,非爱丁堡的教育模式所能企及。“直截了当一句话:我若贫穷,会把孩子送去爱丁堡和莱顿;若我够富裕,我会把孩子送进我们(英国)自己的大学。”引自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