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与人性之三
我向来读书太杂,杂到让人看不起的地步,杂到墓志铭上可以写“读书杂芜,不足为训”。不少人写文章是为吓人的,因为所写的与其说是“高见”,不如说是常识。当然,我就有这种嫌疑。不过,任何高见,如果成为了生活或知识上的常识,就是最可靠的进步。 狒狒从怀胎到产仔一般要经历半年, 刚出生的幼狒狒由于没能力走动,总是攀附在母亲身上,狒狒王一时无法下手 ,悲剧是讲人的性格与人所遭遇的命运不协调 转 西方悲剧理论主要有三种,第一,性格悲剧;第二,命运悲剧(有点宿命论的感觉);第三,社会悲剧。 悲剧是讲人的性格与人所 灵长类动物确认带有自己基因的后代,是本能性 灵长类动物是社会性动物,有阶级划分,“王”是同类雄性互相攻击的优选结果,最强悍,它在物种中的责任就是捍卫“最强悍”的基因的传递 假如人们认定人类的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绝不仅仅是由理性和文化传统就能决定,它们还要顺从本能行为的一切法则 说来“人性”既不应该是褒义词,也不应该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中性的。不过中性是客观的意思 人类,从古到今,无非是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来了解“人性”,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更不过才是几十年的事。 不过,我们通常用“人性”为褒义 “思无邪”,意思是不追“思想根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好,不过那是对“士”的要求 孔子骂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谴责殉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小孩子,我的小孩子,由此而扩及到别人的小孩子。这简直就是人权条款,向生物本能宣战,难怪有人提到孔丘,“不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而非要做的人吗?” 热情”,认为艺术创作与它有关。我想,这暗示出艺术的生物起源,只是动物都有同种攻击的本能 弗洛伊德说艺术创作是性的转化 不仅艺术,学术也是非常有“攻击性热情”的。先秦的“诸子百家”,都在互相攻击。我们看现在有些学术文章、学术会议,幸亏尚有规范,一旦失范,无异热情的刀剑 艺术呢,除了性和死亡,攻击也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流行的说法是暴力 所谓爱,如果是与死亡、暴力综合,效果就非常强烈 几大古典小说,无不贯穿着攻击心理和行为,读者爱看,于是可以传世。鲁迅的小说,尤其“呐喊”系列,有着沉实的攻击热情,杂文则干脆是匕首投枪。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充满了灿烂的攻击热情,爱和死亡都是勃勃跳的 爱很危险,内含的攻击热情搞不好就导致死亡。 嫉妒就是攻击的前导情绪,它常常比愤怒来得强烈 法国梅里美的《卡门》是嫉妒的经典。它被法国的比才改成过歌剧,由此又产生了管弦乐组曲,再产生了西班牙萨拉萨蒂的提琴幻想曲,俄国人又改编过芭蕾,西班牙人在八十年代拍过一部戏中戏的电影《卡门》,其中的佛朗明哥舞,极具攻击的震撼。 孤独呢?既得不到释放攻击的快感,也得不到压抑攻击的快感,这种茫然就是孤独。孤独暗藏着随时会引发攻击的可能 举凡我们用烂的什么“艰苦卓绝”、“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等等,被视为的健康状态,无非就是攻击热情 健身,有氧舞蹈,都在消耗攻击热情的能量,或是维持攻击热情于长久,要不是被概念为健康,做起来会有心理障碍的。体育竞赛是极端的例子。 美国的NBA篮球联盟,原来有个不成文法,就是不许扣篮,因为这种攻击动作在白人看来有污辱性。但是这种攻击动作能极大满足球迷的攻击热情,表现形式又被黑人球星玩得出神入化,一夫闯关,万夫莫敌,所以现在成了NBA最大的彩头。 艺术当中饱含了攻击热情和异化了的攻击热情 攻击热情趋使艺术家去创作艺术。而且,攻击热情驱使人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探险、科学研究、经济竞争、选举、犯罪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创造性活动 。人类不息的创造热情,是本能中的攻击热情的转化,所以,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剔除攻击本能。剔除了,人类的进化就停止了 印度佛教弃绝攻击,不久就消亡了,继之以西元前一世纪末克什米尔贵霜王朝将大乘佛教用为政治统治术,才又发扬光大,再传回印度。 师父观察到徒弟有杀心,是不传绝招的 微信读书
抹蓝印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还是鬼与魂与魄,这回加上神
>> 人类学者认为“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很晚近的。知道这一点,可以很好地避免“以今人...
-
攻击与人性
>> 认为攻击性是动物的本能,并认为攻击性也是人的本能,尤其后者 >> 在海里,“...
-
攻击与人性之三
-
足球与世界大战
>> 炎热的夏天就要来了。这话有毛病。夏天当然是炎热的,所以“夏天就要来了”足矣,不...
-
跟着感觉走?
>> 不过,好像跟着感觉走了一阵子,又不跟着了,可能还是跟着钱走来得实在吧。这倒让我...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