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回家》(1996)处女作已奠定的贾式风格「文以载道,背负理想」
drunkenstain (保持神秘是我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想读 贾想 I
《我的焦点》:
【贾樟柯 长镜头之长】:
❏「拍完《小山回家》后,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用七分钟的长度,全片十分之一的时间,而仅仅两个镜头,去表现民工王小山的行走呢?」
【长镜头的凝视与测试】:
❏「我决定让摄影机跟踪失业的民工,行走在岁末年初的街道上。也就是在那段新旧交替的日子里,我们透过摄影机,与落魄的小山一起,游走于北京的寒冷中。这长长的七分钟,与其说是一次专注的凝视,更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专注的测试。今天,当人们的视听器官习惯了以秒为单位进行转换的时候,是否还有人能和我们一起,耐心地凝视着摄影机所面对的终极目标——那些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
【后现代艺术症结:调侃与迎合 后现代艺术家的现状】:
❏「艺术家们一味地迎合,使自己丧失了尊严。再也没有人谈论“艺术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艺术受到了艺术家的调侃,许多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与艺术迅速划清界限。它们将创作变为了操作,在躲避实用主义者挤兑的同时,使艺术成为了一种实用。」
【作为艺术家的自省】
❏「如果这种艺术的职业化仅仅以养家糊口为目的,那我情愿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业余导演,因为我不想失去自由。当摄影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希望永远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感?」
【凝视的力量】
❏「在某部新生代电影MTV式的一千多个镜头中,创作者关注的并非生命个体而是单纯的自己,杂乱的视听素材编织起来的除了自恋还是自恋。许多作品犹如自我抚摸,分散的视点事实上拒绝与人真诚交流。艺术家的目光不再锐利,进而缺乏专注。许多人没有力量凝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专注情感就要直面人性。一些影片快速的节奏与激情无关,相反只代表着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因而,当我们这些更为年轻的人一旦拥有摄影机,检验自己的首先便是是否真诚而且专注。《小山回家》中,我们的摄影机不再飘移不定,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次凝视,我们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悲哀。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
(✐ 就如罗翔老师说过,我们为什么害怕孤独,因为当自己面对自己产生孤独的时候,便会有更大的空洞侵袭,它似乎也不存在,但是我们在哪个时候总会问自己更为深刻却还不敢面对的问题。就如真实,我不敢专注真实,便会有更大的现实侵袭。因为专注就会变的极其更为冷静。)
【凝视对象】
✐我记得一次金狮奖,贾樟柯被台下的中国记者问「为什么你的影片里永远都是破败的ZG城市,而不拍拍北京上海的摩登?」我忘了贾樟柯怎么回复的了。但书里这段话我认为作出了隔空补充:
❏「我愿意看民工脸上灰尘蒙盖下的疙瘩,因为他们自然开放的青春不需要什么“呵护”。我愿意听他们吃饭时呼呼的口响,因为那是他们诚实的收获。一切自然地存在着,只需要我们去凝视、去体会。于是,我们的目光所及,不再是自我放逐时的苦痛。」
【艺术家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我们将真诚地去体谅别人,从而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我们关注人的状况,进而关注社会的状况,我们还想文以载道,也想背负理想。我们忠实于事实,我们忠实于我们。我们对自己承诺——我不修改。」
✐:贾樟柯在处女作中就已显露出他的关注目光——「文以载道,忠于理想,忠于事实」,这是非常儒家的情怀
【态度>形式】
「当我们将摄影机对准这座城市的时候,必然因为这样一种态度而变得自由、自信并且诚实。对我来说,获得态度比获得形式更为重要。想明白用什么方法拍电影和想明白用什么态度看世界永远不可分开。它使我获得叙事状态,进而确立影片的整体形态。无论《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还是《嘟嘟》,我都愿意获得这样一种基础性的确立。这是谈话的条件,也是谈话的方式。」
【后现代人的生存特征-《小山回家》的叙事方式】:
❏「《小山回家》之所以要分解屏幕功能,使其集中体现多种媒体的特征,就是要揭示王小山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
[后现代:大众传媒对大众思想的绑架]
❐「在越来越飞速发展的传媒面前,人类的群体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包围进而瓦解,这也许就是人类越来越冷漠的原因。我们越来越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传达思想的方式已经被改变。人们习惯了和机器交流,习惯了在内心苦闷的时候去倾听“午夜情话”,习惯了在“焦急时刻”去讨论社会,习惯了收看“名不虚传”后再去消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指标化和概念化,而这些指标和概念又有多少不是被传媒所指定的呢?」
[《小山回家》对广播的使用]:
❏「传媒的影响无所不在,这便是主人公王小山所处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影片的部分段落之所以敢于将画面舍弃,而代之以广播剧式的方式演进情节,就是源于传媒发展后,广播所唤起的人们对于听觉的重新注意。而影片之所以敢于同时舍弃声画而代之以电脑屏幕似的方式,让观众直接阅读文字,也是借用人们已然形成阅读电脑屏幕的习惯。」
✐抖音快手时代可以做的调侃:划走+竖屏+一个视频(人)没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你,就被淘汰,且可能用不出现在你的屏幕上+大数据推送机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