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结构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八章,依次论述近代江浙沪经济地理的诸要素,即近代城市、江河海航运、陆路交通和邮电航空、近代工业、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人口分布和迁徙、区域内部的发展落差等。 其中,第一章主要论述本区域内的各通商口岸城市。它们先后开埠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其中以上海最为重要。其间,进出口贸易总体上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经由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大体上一直占有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出口商品主要来自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以及作为近代上海港经济腹地的长江流域各省区;主要进口商品,逆向销往上述各地。主要对外贸易国有英、美、法、日等。区域外的一些通商口岸,如青岛、烟台、天津等,往往承担了作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口岸——上海——的转运港。 近代上海的崛起,促使本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城市由苏州向上海转移,并相应导致原先以苏州为中心、以运河为纽带的城镇体系转而归向上海,并在沪宁杭铁路沿线相继出现无锡、常州、镇江等与上海相呼应的近代城市;而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如淮安、扬州等,则因旧式航运业的落伍、运河淤塞和近代经济发展迟缓等因素呈现相对衰落的态势。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口岸和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本区域及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和影响,有多方面的突出表现。 第二和第三章,主要论述近代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变迁。本区域内近代交通方式的出现,总体上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中近代航运业和铁路尤居前列,并对所经地区的经济变迁,有着直接的、广泛的影响。但总体上,近代交通方式仍是起步阶段,区域内主要的交通工具仍是前近代的。 第四章,主要论述近代工业的兴起。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一直是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并因此带动了本区域内主要是沪宁杭铁路沿线其他一些城市近代工业的起步。近代上海工业的主要部门,有船舶修造业、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等;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生产部门。就总体而言,无论是上海还是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其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甚小;大部分的工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只是在主要生产环节使用了机器,其他工序仍是手工劳动,符合民国《工厂法》各项规定的并不多。 第五章,主要论述近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变迁。受持续增长的进出口贸易的刺激,本区域内棉花、蚕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展。手工业同样受此促动,一些行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流通渠道和市场取向等重要环节,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伴有机器使用和新技术的引进。 第六章,主要论述近代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的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工业、交通业的兴办,国内市场商品种类和流通数量不断增加,各级市场交易活动频繁,与外界的联系逐渐扩大,金融业也随之同步发展。上海的商贸和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第七章,主要论述人口分布和迁徙。本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样受到战乱、灾荒、疫病等因素的影响,较具特色的是受区域内上海等近代工商业城市崛起的吸引,区域内外的乡村人口陆续进入上述这些城市寻找谋生途径且颇具规模,其中尤其以上海城市人口的增速最快。受区域内近代工商业实际发展状况的制约,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很多仍处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近代上海是当时区域内也是国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其移民或曰“难民”城市的特征鲜明。 第八章,主要论述区域内部的发展落差。总体而言,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呈现梯度发展差异。与上海直接毗邻的苏南地区居前,浙东北其次,浙西南和苏北居后。而以上海为中心的相关地域的经济发展,渐次促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雏形。 引自 绪论
50人阅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综述部分
虽然“近代江浙沪经济地理”专题研究明显薄弱,但与近代江浙沪经济变迁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
-
篇章结构
-
209
-
202304重读笔记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