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
【导言】 具身性: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在世的存在,与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欧美哲学家反思,批判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认为:心智是自然之镜,视认知为对外部世界的表征。 具身性认知,既不同于客观主义,也不同于主观主义的中间道路。 海德格尔:人类用身体以合适的方式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互动,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梅洛庞蒂:身体嵌入在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 身体 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身体活动的内化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作用。 身体是如何通过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以一种前意向性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知觉和行动。 前意向性:身体在我们的无意识状态下自动发挥功能的状态。 本体感受:一种有意识的觉知。它能够使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四肢放置的位子。包含两个方面:本体感受信息、本体感受觉知。 身体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认知。 运动和本体感受与知觉有着内在的联系。 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在主体自身执行某个动作以及观察他人做同样的动作的时候,都会被激活。 我们的身体运动以及其他身体的功能,对我们认知的过程产生了很大影响。 认知是具身性的,我们对认知的研究应当重返身体以及世界。 身体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的? 由于本体感受器无法将那些记录和反映当下运动状态的信息和数据传输给身体图式,使得身体图式系统也缺失了。 具身性和空间知觉 身体以及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使得我们的知觉和行动成为可能。 我们与他人交互时的具身性 从具身性的角度对主体间的交互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进行更加宏观的考察 主体间的交互理论 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具身的主体间交互的体验 【第一章 重返身体及其世界】 传统认知科学范式:非具身认知 它们忽视或淡化了身体活动和环境的作用以及心智、行动和环境之间的交互。 人类的思维并不仅仅发生在人的头脑之中,大部分的知觉、思维和行动都涉及身体以及与身体所处环境之间连续而丰富的交互作用。 柏拉图在《斐多篇》指出,身体会把灵魂引入歧途。要认为世界的真相,只有让灵魂摆脱身体的羁绊。 笛卡尔没有找到将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 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启示我们,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并非人类的理性或灵魂,而在于人类的身体。机器不可能具备人类的身体,也就不能具备类似人类的理性 意识和语言。 给人工智能带来瓶颈的,恰恰是认知和智能活动的身体方面。现象学的身体理论认为,高级智能必须从低级的、非逻辑的、不确定的、非概念的身体能力中衍生出来。 模式识别 计算机不能复制 模式识别需要的是一种含有不确定的全局性预感,这种预感的基础正是人类的身体。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我们体验到的大部分事物必须保留在特定背景中,我们才能在前景中更好地知觉到它们。 知觉的“某物”总是在其他物体中间,始终是“场”的一部分。 知觉的身体性理论 胡塞尔用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取代了传统西方哲学中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将一种“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转化为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系,使得身体和心灵在意向活动中彼此关联,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生命整体。 胡塞尔提出“直观”,将哲学思维带到一个切切实实原本发生的境遇中。 梅洛庞蒂将“身体”看作他的哲学核心。身体给出并传达意义。身体把该意义投射到它周围的特质环境并传递给其他具体化的主体。 身体意象是一种精神建构、表征或一系列关于身体的信念。 与身体意象相反,身体图式不是一组知觉,也不是一组信念或者态度,而是一种在意向性层面下运作的知觉——运动功能系统。 整体觉知 我们对周围直接的感知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的。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都是在以自己的身体为原点的、透视的空间结构中进行的,并不存在非具身的知觉。 原初的知觉一定是一种纯粹的 具身的知觉。 来自不同知觉器官的信息在交互的公共“空间”中得到表征。这种空间处于一系列复杂的神经系统中,包括前庭系统、本体感受器和视觉系统,并且通过交互的神经元(如镜像神经元)相互连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