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各地起义大爆发,德性也跟着大爆发,凡拉杆子起来的都要给自己定个德,当然最后都是没能“德”起来
直到曹丕篡了汉,三国鼎立的时期,德性之说才有浮出水面
曹丕同样玩的也是禅让的把戏,既然禅让一定是和平的权力交接,那么德性之说用的就是王莽那套“五行相生”,曹魏自然就是土德,全国各地的符谶也慢慢出现,什么黄星、黄龙都从天上降下征兆。
三国的另外两国,蜀汉自称是汉室正统,当然继承了火德。
孙吴就比较有意思了,无论按照什么讨论德性,只有正统王朝才有资格定德,后世有人说曹魏是正统,也有人说蜀汉是正统,就是从来没说过孙吴是正统,但倔强的老孙家出现的符谶比另外两家加起来都多,有了各地祥瑞、符谶拖着,老孙家最终定下自己是木德,压了曹魏一头。
到了晋帝司马炎这,就已经不在乎德性是什么了,甭管是什么,有就行了。魏帝曹奂禅让于司马炎,那么土生金,直接土德就行了,再配一些祥瑞符谶之类的,看着也怪神的。
接下来,这德性就更忙了。南北朝,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基本上把这德性轮替了好几圈
先说北边,刘渊的后汉第一个抢过德性的大旗,定为火德,火了几年就改了水德,还改了国号为赵。这赵国的大将石勒起兵自立门户,也建立了赵,史称后赵,一脚踢开老东家前赵,自己继承了水德。
北方各民族势力大起,这时主要有三家,一是冉闵开创的冉魏,二是氐族苻氏,三是鲜卑族慕容氏
慕容氏的前燕属木德,符氏苻坚的前秦虽然壮大,但是没有一个官方的德性留下了,他的部下姚苌建立的后秦倒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火德。
至于什么后燕、西燕的,自己争着做正统、定德性,历史也没有为他们留下一笔
北方的各族“大融合”最终终结于北魏,一个统治北方一百多年的少数民族朝廷。
南方的东晋自然也是金德,手下的刘裕兵力和资历渐长,建立刘宋,水德,六十年后被大将萧道成推翻,称南齐,承木德,梁武帝萧衍在灭了齐后,自立梁,也是木德,最后陈朝,承袭火德。南朝对于德性,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再看北魏对于德性的重视程度,北魏拓跋氏为了显示其皇权的正统,不惜“认祖归宗”,说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承袭黄帝的土德,最后经过讨论又改承接晋朝的金德,为水德,最终还全面汉化,连皇室都改了姓元。
北方最后两个王朝,北齐和北周,都是从北魏分裂出来,分别被北魏的两个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把持,北齐首先自认是北魏正统,承袭水德,北周自然也就承接了水德,改为木德。
北周的外戚杨坚趁机篡了外孙的权,建立大一统的隋朝,终结了乱世的局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