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是由活动着的人构成的。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人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的转型。所以,社会转型蕴含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生存观念上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生存方式上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过渡。
a.能力
市场经济是效益型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财富的增长本身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和发展。又是竞争型经济。在国内,是公民与公民间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在国外,是全民素质和能力的竞争。
同时,是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b.交际
狭隘农业社会 → 开放工业社会
要求要普遍、各领域、充分、协调的交往关系。
c.观念
长期以来,自然经济、传统计划经济、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及意识形态等 → 依附型生存方式和生存观念,对政府、单位家庭和血缘关系的依赖性生存
传统政治文化心理 → 崇拜权威
伦理中心主义 → 等级尊卑观 → 社会行为
→ 个人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显示自己存在的意义,成为等级、整体的附属 → 顺天应人
d.个性
主体,独立,独特
市场经济需求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自我创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单向度发展,成为单面人。
——————
市场经济,女性面临的问题:能力竞争,性别身份。
如果政策法律让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自由用工,企业将更多招男工。
阶段性就业:对既有女工以延长产假为名,实行阶段性就业,释放剩余劳力。将其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出路,把女性当成劳动力的蓄水池。女性工具性质可见一斑。
如果以能力为依据,女性应当更占据优势。知识经济更重视智慧而轻体力,男女体力上的客观差别无法体现为劳动能力的差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智力行业性别并不对等。
体力类似天赋能力,而智力可以后天学习。如果真是因为智力上的客观因素导致性别不对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女性后天的智力学习比不上男性?
社会性别偏好:在人力资源(能力差不多的前提)相当的条件下,女大学生分配难、女员工提前退休。数据显示,这些东西是不能够归因为能力的。
妇女回家现象?
正方:
a.妇女解放论
b.市场竞争的结果,是无形的手
c.回家也不失为一个选择,是社会分工的表现
反方:
a.倒退论。妇女只有和男子一样参加劳动才算解放。否则又会回到精神上的依附状态。
b.缓解就业问题的结果。
c.歧视的结果。男女平等在很多男人那里只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识。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认为"角色失范"
折中:
a.女性的自主选择。自我进行人生价值的定位。
b.目标体系论。解放不一定要体现在就业上。
——————
男女都一样?
→ 一方面做男人一样的人,另一方面却又无时无刻不露出女性的"马脚"
→ 双重标准要求女性。忽视女性与生俱来的因素,使女性发展错位。
→女性又寻求性别差异?传统形象的复活?再次回归依附状态。
→ 男女应一样?
西化女性主义,追求男女平等。试图消除性别差异。
而cn女性经历过一个"全然没有女人味"时代,反感"女强人"。既要做人又要做女人,不愿放弃家庭。
男女既不能一样,又不能不一样
女强人作为异化的形象出现。"女性特征"规范要求女性表现出主体意识弱,自我边缘化倾向明显,与自主自立人格相违背。
————————
女性的发展:
a.女性与人的发展
抽象谈人的发展,容易忽视女性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忽视女性独特的权利和需求,无法解决女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最终陷入人的世界没有女性的困境。
→把女性的发展从人的发展中剥离出。
?这个人,难道又是男人?又或者说,以往文献中所讨论的人,都是男性主体,因为以往可参考的资料都是男本位,就承此条件来研究?不然什么叫女性从人剥离出?
b.女性与男性
无视生理差异、无视历史形成的社会差异寻求形式上男女平等→本质上男女不平等
c.女性与阶级解放
————————
妇女解放的进步性
a.解放妇女→妇女解放
b.社会发展为女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问题浮出水面,才得以思虑。
市场经济
生产力发展,选择增加。
民主政治,表达声音。主流话语对女性意识形态控制放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