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诗的文学形式慢慢没落以后,词就兴盛起来,这其实是因为诗后来发展成太过文人化的专业的艺术。中唐以后,像杜牧、李商隐、李贺的诗,用字用句越来越繁复,越来越难读懂。当一种文学形式繁复到专业性那么高的时候,它可能达到巅峰,可同时一定是下坡的开始。这个时候,它就会下到民间。唐代比较有创作力的诗人,大概已经意识到诗必须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有趣的是,尽管李白、杜甫是诗的高峰,可是我们现在保留的最早的词,大概也是李白的。 我们来看这首大家很熟悉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是喜欢在酒楼与这些民间的歌谣形式发生关系的,利用它的曲调,放进自己的内容。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大部分词有很明显的长短句,把诗原有的形式再一次打破。最早的汉语诗的格局,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多是二加二的形式。然后到屈原的《楚辞》,多是三加三的形式。到汉朝的时候,出现了汉乐府,比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变成了二加三的五言形式,整个汉朝诗的主流就是“五”。三国分裂之后,二、二、三的七言形式多起来,到唐代开国,出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孤篇盖全唐”的佳作。 诗大概经过了二、三、五、七结构的发展,到词出现的时候,后者就把上述结构来了一次大集中,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词是在宋代文化的基础上,将汉语中格律的美做了一次最大的集合,可是它的准备工作是在唐朝。刚才提到李白、杜甫的诗是格律的极限,五言、七言的极限,可同时他们又意图打破这个极限。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我们上面提到的李白那首词,对于词的创造性意义非凡。李白是在创作上爱“玩”的人,他对形式的创造常常会有比较另类的做法。他这个人有一点佯狂,我们能够看到这首词当中传达出李白特有的豪迈气魄,同时也有很多婉转的地方。 我希望大家特别注意到叠句的大量出现——“……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秦楼月”两次出现,这是歌词里常用的形式。大家可以注意到,所有的歌词,因为只有听觉的缘故,需要反复和婉转。而视觉的东西常常要避免重复,我们小时候写作文,老师会要求同一页不要有重复的词汇或者字句,这就是一种视觉文学的规则,与听觉刚好相反。你注意一下《雨夜花》或者《望春风》,都有调性和文字的重复,这种重复便于大家记忆,便于跟上节奏。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所谓“婉转”,其实就是在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在《忆秦娥》中,你读到“秦娥梦断秦楼月”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后面会出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词的句子独立性比较高。各位有没有感觉到,这首词把某些句子抽出来,只有几个字,就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画面。我在年少的时候读这首词,最喜欢的画面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王国维也讲这八个字道尽边关的气魄,他认为唐以后没有人再写得出这样的画面:站在落日的残照当中,秋天的风吹起来,一旁是几百年前的帝陵。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我们刚才说过,词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叙事了,经过诗的叙事过程以后,词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我一方面觉得词是音乐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觉得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我们会发现词的某些句子拿出来以后,更适合去画一张画,比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就是一个可以入画的场景,因为它抓住了一个景观,感官性比较强。诗的叙事传统当中有一个理性规则,它必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一直到最后,要有一个编织的结构。可歌曲的结构常常不那么严谨,可以跳跃。比如在《雨夜花》中,可能一下让你看屋檐上的水在滴,一下让你看掉在土里的花萎堕的样子。它的视觉是转移的,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电影镜头,自由度非常高。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一位文学史家有一个很有趣的描述: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用编织、彩绘去形容词,我想是因为它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果显露出来。我们可以在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中,感觉到音调的婉转,转成心事;同时也感觉到它具备了释放出文学独立个性的可能。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乐游原上清秋节”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和后面的“咸阳古道音尘绝”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相关是靠曲调来相关,而不是靠文学本身的意象,它们其实是独立的意象。大家或许会发现,词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现代诗,因为它非常讲究意象。 结尾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完全是意象。我希望大家仔细看一下,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当中,诗人有没有讲他的感情,有没有讲他快乐或不快乐?什么都没有讲。他用的全部是名词——“西风”、“残照”、“陵阙”,可是为什么它们会组合出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意象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我觉得好悲壮”,可是这八个字却形成了悲壮的感觉,是一种肃杀,是一种时间的沧桑之感。很复杂的感觉用这八个字完全说出来,这是文学上的高手。 引自 第二讲五代的变革
74人阅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不是看的,它是听的 ▪️通过听觉上的接触 很多人认为词是长短句,是按照音乐...
-
词长于抒情
词与诗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词是高度口语化的形式,尤其是在北宋。北宋是词的发展期,这时...
-
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
-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美学的扩大意义 有一类创作者会很直接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另一类创作者会把情感融化为...
-
“自恋”的美学经验
▪️不同的美学经验 ▪️宋词最早的性格决定者 在我看来,唐朝是一个向外征服的时代...
> 查看全部8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