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创造现象学 p48-50
显然,艺术家的形象表达并非模仿,并非对外部对象的复制。相反,布兰迪认为,这种表达仅仅是某种本质上符号性的、被布兰迪称为“对象的建构”的内化阶段的外化结果。这种对象的建构表现为独特的集成处理;艺术家的心境,他们在痛苦与欢乐、回忆与期望中体验到的内在性,作为难以名状的总和,通过符号的投入,在一个只凭其纯粹外貌而考虑它的对象中凝结起来。并且这种建构只保留了对对象的某些感知,排除了其他感知对象,与此同时将对象从其实际背景及其连续的实存进程中隔离了出来。无法还原为单纯因果关系的意识的单方面行为将这种内在对象作为符号竖立了起来。被如此建构出来的内在对象仅仅通过将实存置于“括号”中,保持着它与实存的参照关系。而这种特殊的“悬置”,就是凭形象的纯粹再现品质,即它的纯粹“再现性”,将意识符号化地确认为形象的条件本身。于是,在作为形象而被内化出来的对象的肯定性和其否定性之间,或是说,在对象从感知中保留下来的部分和它与实存进程的断裂之间就产生了某种辩证张力。为了辩证地解决这种张力,就产生了第三阶段的需要:将这种一直起伏不定且难以捕捉的心理形象表达出来,随着它的外化将其固定下来。于是,形象的表达就成了艺术家意识里唯一的且最为紧迫的目标。随着形象被固定在某个对象中,并通过它返回世界,在艺术家的眼里,其意识的总和才作为某种形象得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形象的再现性行为,即符号性投入,将形象作为纯粹具象性保留下来,这种行为本身才清晰起来,并化为形式,终止了这种处理,实现了宣泄。 虽然通过这种符号性投入,对象与外部世界的参照被悬停起来,但还是在形象中作为形象的认知内容被保留了下来:只要意识试图通过形象指向它所再现的东西,这种参照总是可以被重新激活,并重获某种语义功能。反之,如果意识指向具象性,则意味着将这种语义功能还原为形象的认知内容功能。 此外,由于对象的建构并非模仿,这就意味着形象的形式,作为具象性,既不是对它所再现之物的构象,也不是对作为它的体现工具而被创建出来的那个对象的构象,无论这种体现工具是一幅画、一座雕塑、一块浮雕还是一个建筑性构筑物,都是如此。它的本体存在于同实存的断裂,在于“否定性”。同样,基于这种建构性的“否定性”,它提议的在场是一种绝对特殊的在场类型,完全不同于现存物的在场。…… 引自 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创造现象学
111人阅读
做不了岛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创造现象学 P46-47
近来,随着后现代思想的崛起,以及艺术史目前非史实化的复兴,艺术的这种自我指涉趋势变得更...
-
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创造现象学 p48-50
-
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创造现象学 P51-52
“对于将构象与形式、艺术作品与现存对象分开而言,完全没有别的可说了。任何试图超越意识的...
-
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创造现象学 P54-55
知觉对直觉的材料,即形象,进行原初的加工,从中诞生了构架。构架因此形成了一个原初平台,...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