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既是被侵略者理直气壮的自卫反抗,也是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受挫以来中国官方的顽固守旧势力与民间自发的盲目排外情绪的一次总汇合与总爆发。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用大刀、长矛,甚至赤手空拳英勇地抗击深入中国的帝国主义传教士的罪恶活动,特别是同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八国联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热情、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反抗精神。 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势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的民气”,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瓜分中国是行不通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如欲实行此下策,则后患又不可不防矣。”法国曾积极主张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法国一位议员说:“瓜分中国,不啻梦呓”。 ②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客观上有利于了清末的社会改革。虽然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其主要斗争矛头不是指向清政府,但是由于农民在阶级本质上是反对官府压迫的。因此,凡是有义和团运动活动的地方,清朝官府和统治秩序都受到了不同的冲击的扫荡,特别是义和团运动活跃地区出现“纲纪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民族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极端无耻暴露无遗。《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争取民心,继续维系统治,不得不重新打出变法的旗号,宣布实行新政改革。从其内容上来看,大体上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继续。虽然不彻底,但其中某些内容对历史发展是有利的,这是义和团运动推动的结果。而且,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在客观上为社会改革扫除了阻力。 ③义和团运动促使旧式农民运动迅速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和清王朝的崩溃。在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英勇顽强的反帝斗争及其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严酷现实,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而且大大震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使他们清醒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清政府充当了帝国主义可耻的帮凶。而义和团是反帝反清斗争和争取国家独立的可靠力量,这一主导思想的提出和确立,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3、局限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还有着明显的小生产者的特点,在指导思想、组织形式、斗争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最终导致了斗争的失败。 ①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呈现分散性。义和团的一个坛口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即使战时也各自为战,总坛口和坛口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各坛口之间虽以“传帖”、“上香”的方式联络,但这种联系十分松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在斗争过程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义和团的这种分散性是农民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分散性的反映。 ②义和团带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义和团供奉神位,在练习拳棒时,要举行宗教迷信活动,例如“唱符念咒”、“降神附体”等,宣称可以刀枪不入。这种宗教迷信活动使义和团在与外国侵略者对抗过程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许多无谓的伤亡。义和团宗教迷信的落后性,表明农民不能超越他们所处的经济条件,形成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③义和团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带有绝对性。从“灭洋”口号到砸教堂、杀洋人等都有笼统排外的问题,这是义和团受封建迷信影响造成的蒙昧主义的表现,也是义和团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能把帝国主义政府和人民相区别,也不能把投靠帝国主义的洋奴和为生活所迫被洋人雇佣的劳动者相区别,甚至不知道将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和经济掠夺工具——铁路、电线、轮船等区分开。他们对外国人及与外国有关系的一切人和事统统加以反对,连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也在排斥之列。义和团在憎恨列强侵略的感情支配下,盲目地做出过火行动,失去了守法外国人的支持,为列强的侵略和镇压提供了口实。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是错误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 ④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应有的警惕,具有幼稚性。由于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模糊了阶级界限和反封建的意识,对其抱有幻想,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反革命两手的迷惑,放松了清政府的警惕,结果被其操纵和利用,沦为清政府的附庸,最终被清政府出卖,遭到屠杀,导致运动失败。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