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
③修道之谓教:本书第二十章有“修身以道,修道可见家总是要人“修”,否则谈不上教化,也不可能助人成就人性。所谓“修道是指修养自己的言行以走上人生正路,而不是外在有个“道”让人去修。离开人性,无道可言;顺着人性去走上此道,即是一切教化的目的所在。教化是帮助人完成本性的要求,而不是在人性之外另有一套知识系统或礼乐制度加于其上 引自第38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引自第37页 中和位育?
⑨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是儒家的功夫理论。人不能不与别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喜怒哀乐属于自然的情绪反应。因此,关键在于是否中。这里涉及两点考一是内心有所感触就真诚表现出来;一是表现出来的方式与程度要配合礼乐制度与习俗。如,颜渊死时,孔子“哭之。弟子认为孔子哭得太过伤心。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而進为?(《论语・先进》)意即:我有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又要为谁过度伤心呢?可见孔子依然认为自己是“发而皆中节”,而这个节”首先是考虑自己的真诚情感,然后オ是别人的判断。 引自第39页 ①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此,补充一段朱熹的注解。他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 引自第39页 中庸释义
八百年以来,读书人所念的《中庸》主要是朱熹的章句本,因此我们下朱熹此本的补写部分,以供参考。在《中庸》全书开头,朱熹加了一、其文为:“子程子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天下之定理。此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義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者矣。然后,在第一章结束之处,朱熹又加上一段结语:“右第一章,子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这里所谓的“本然之善”,乃宋朝学者的想法,在《中庸》并未见此意。 引自第40页
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