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中的同性恋
同性性行为是最常见的同性恋行为,指的是同性个体之间所有与性有关的行为,包括求爱到完整的交配。同性偏好,是指在可以选择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性性行为。同性偏好比同性性行为要少见得多,但依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既有同性性行为也有同性偏好的生物个体,也会有异性性行为,这类行为的例子占这一章的大部分。最后,同性取向是指只选择同性作为性伴侣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人类中很普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几种动物中,比如雄性纹颊企鹅( Pygoscelis antarctica)和雄性大角羊( Ovis canadensis)。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首先,种群黏性假说( the social glue hypothesis)认为,同性性行为可能会促进个体之间的联系和结盟,从而缓解群体内的紧张情绪,预防冲突。例如,在宽吻海豚(宽吻海豚属)中,雄性之间形成联盟是交配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两三只雄海豚形成一组,共同控制一只雌海豚,这种控制将会持续一段时期(通常是1~6周)。其间,它们会阻止其他雄海豚接触它们的雌海豚,并轮流与雌海豚交配。这种雄性与雄性的联盟关系被称为“友舰联盟”( consortships),通常可以维持很多年。几组“互为友舰”的雄海豚还会结盟在一起,帮助彼此维持对各自雌海豚的控制。有时会有多达14只雄海豚组成超级联盟,让它们的成员拥有一个“团队”来帮助捍卫生育权。这种交配策略意味着雄性一定要形成牢固的社会联系,互相发生性行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合理手段。的确,尽管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雄性和雌性宽吻海豚的同性性行为概率都非常高,但雄性间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概率比雌性还要高得多。事实上,雄海豚幼年时,同性性行为要多于异性性行为。雄海豚之间的性接触大约每小时有2.38次(全天24小时都算在内),是生物界官方认证的性欲过旺。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例如,性内冲突假说( the intrasexual conflict hypothesis)认为,同性交配是雄性竞争的产物。雄性黑长尾猴( Chlorocebus pygerythrus)的行为就印证了这一假说,因为它们的同性性行为是为了建立和巩固统治阶层,而且行为方式非常夸张。顺从的雄性会把睾丸和阴茎缩回自己的身体里,表明自己地位低下,而占统治地位的雄性则会伸展睾丸和阴茎。统治者会采取与顺从者相垂直的体位,就好像在展示自己勃起的阴茎,炫耀自己地位优越、英武神威。统治的性也会围着顺从的雄性,展示自己的生殖器官和肛门部位。据观察,地位低等的雄性会主动顺从于占统治地位的雄性,似是在重申自己的地位低等。类似的统治性同性性行为在许多灵长目动物中都普遍存在。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这种同性间的性服从行为不仅可以降低统治雄性的攻击性,还能分散施动雄性的注意力,减少其与雌性交配的机会(如果施动雄性被耗尽了“精力”,受动雄性就可能获取更多与雌性交配的机会)。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可能是在骗取统治雄性的精子,以免这些精子进入可受孕的雌性体内。有时候,受动雄性会接受施动雄性送来的求爱礼物,甚至会为了获取营养而去偷窃。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而很多时候以同性性行为作为练习,对于获取社会地位和性技巧都大有帮助。雄性牛动物(家牛)间会有大量同性骑爬行为,已成了养牛业的一大麻烦。雄性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属)中的同性恋行为可以证实性实践假说(the sexual practice hypothesis),因为大多数同性交配都发生在非繁殖季时期。此外,年轻的雄性美洲野牛同性交配行为更加频繁,性行为也会与玩耍行为相联系。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雄性山地大 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之间有多种同性性行为,如生殖器刺激、盆骨摩擦和射精。有趣的是,大猩猩的这种行为被归类为单纯的性行为,而不是社交性性行为(如大多数其他例子那样),因为这些性行为没有任向社交性原因,只是为了做爱而做爱。成年雄性山地大猩猩会与下级雄性和未成熟雄性发生同性关系,还会用交配的叫声作为同性之爱的前戏。雄性银背大猩猩通常都会在同性交配中射精,而且雄性个体往往更喜欢群体中只与自己做爱的雄性“情人”。雄性银背大猩猩也会为了得到特定的雄性下级伴侣而展开争斗,并承受争斗带来的剧烈伤痛。 日本称猴则没那么暴力,雌性日本猕猴之间会有很多“单纯为了高兴”的同性性行为。它们以头朝两边的方式反复骑爬喜欢的伴侣,利用不同的姿势,进行生殖器摩擦、抚摩、头部摆动、相互凝视对方的眼睛等行为。日本猕猴的行为数据不符合前文描述过的任何一种社交性性行为假说的参数;相反,它表明了雌性与雌性间的求爱和性行为,只是伴侣间一种纯粹的性爱和相互吸引的行为。换句话说,一些雌性日本猕猴单纯就是同性恋。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单纯的同性恋。
同样,有几种假说都阐述了不利于适应环境的同性恋行为。首先,身份错认假说(the mistaken identity hypothesis)指出了昆虫世界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即雄性和雌性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除了生殖器官)。雄性将其他雄性误认为性而导致的性行为,在果蝇(果蝇属)和寄蝽(臭虫科)中都很常见,并导致它们的身体构造或行为发生演变,使得雄性在交配之前可以向其他雄性展示自己的雄性特征。果蝇采用了信息素作为线索,而雄性寄蝽进化出了一种与雌性生殖器不同的副生殖结构。如果雄性刚与雌性发生过性行为,并且身上残留了一些雌性的性信息素,也会导致其他雄性将其误认为性而发生同性交配。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那么,随雄性、雌性数量比例变化而产生的同性恋行为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的“监狱效应”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当异性伴侣很难找到时,同性恋倾向就会增加。当雄性伴侣稀少的时候,雌性黑背信天翁( Phoebastria immutabilis)就更容易形成同性关系。对这些雌鸟而言,这是一种提高生物适应度的替代策略,因为抚养幼鸟长大需要两只鸟共同努力。两只共同抚养后代的雌鸟要比完全不生育的雌鸟更有优势,况且,让这些雌鸟受精的雄鸟也很享受额外交配带给它的遗传优势。另一个相关例子来自七彩文鸟( Erythrura gouldiae)。当雄鸟被生物学家置于只有雄鸟的群体中时,它们就会形成社会联系紧密的同性恋伴侣关系。一旦这种关系形成,即使再有雌鸟加入也不会将其破坏。尽管这些雄鸟有机会去找异性伴侣,它们也不会这么做,而是继续与选定的雄性伴侣保持着同性恋关系。人类当然也是监狱效应的例证,因为这个效应的名字所表示的,就是男女囚犯被分隔在不同的牢房里。人类是爱好性的生物,在没有异性伴侣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积极寻找替代品。 引自 动物中的同性恋
15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