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3+
⑧居易以俟命:易,平地,平常处境;俟,等待;命:使命,任务。在此指命运,也可以指天命或君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孟子说:“君子行法以命而已矣。(《孟子・尽心下)意即君子按照法度做事,以此等待命运的安排罢了。 引自第57页 道之不行,以为高深莫测,不敢付诸实践
②不行:道之不行,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有些学者认为不行涉及实践,不明涉及彰显,因此,这两句话应该先谈“不明”再说“不行”。事实上未必需要更改原文。首先,谈到“道之不行”,正是因为智者聪明,把道想得太高远,以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愚者则是没想到道在日用常行之中,以致不知要如何去实践。有关“过与不及”,可参考孔子评论“师也过,商也不及”,而其论断是“过犹不及”,两者皆有欠理想。(《论语先进》 引自第43页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xian)能知味也。” 引自第12页 搜一波尧舜yu的先锋事迹
子日:“舜其大知(i)也与!舜好间而好察迩(a)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引自第44页 饱经忧患而徳行卓越,后受尧赏识而接任天子之位,形成“尧天舜日”的理 想境界,也是儒家奉为典型的圣王之 ②好问:这几句对舜的描述可参考孟子之言“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予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意即:伟大的舜真是了不起,善行与别人分享,舍弃自己而追随别人,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一项优点不是向别人学来的。吸取众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就是偕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楷模就是偕同别人一起行善 ③迩言:迩,近也。本为远近之近,现引申为浅近之言。 引自第45页 是我吗
罟镬陷阱:捕鱼与鸟之网。擭,捕野兽之机。陷阱,坎。这些是比喻人误歧途,陷于罪恶的牢笼之中。前面用“驱而纳诸”,可见是身不由己,受外物诱惑,加上自身的欲望,以致陷入困境。如果连这样的困境都不知要避开,怎能自认为“予知”? 引自第46页 善!
第八章 子日:“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ying)而弗失之矣 引自第46页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en)可蹈(do)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平治,爵禄富贵可以辞让,锐利兵刃可以踩踏;但是中庸却没有办法做到。 【注解】均:平治。古代天子有天下,诸候有国,大夫有家。要平治天下国家, 引自第47页 强不强,道~
第十章 子路向“强”。子日:“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e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ら,强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引自第48页 子路:仲由,字子路,小孔子九岁。子路好勇,所以有此问。“强”兼有勇敢与刚强之意。 ②南方之强:这里提出三种强。抑:或者。而:汝,你。孔子的立场是他教诲子路的第三种强。 ③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或指楚国,老子为楚国人,展示了道家思想之“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至于“不报无道”,则接近“报怨以德”的观点(《老子》第六十三章)。这种立场稍嫌退让,有不及之处。“君子居之”,则是因为它需要高度的智慧与修养,并非一般人其血气之勇可以做到的。 ④衽金革,死而不厌:这是北方之勇,如燕赵之士“慷慨悲歌”。衽席,可坐卧其上。金革:兵刃和甲胄。死而不厌:死而无悔,不计生死以表现其勇。 ⑤和而不流:类似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谐而有节制,出于内心坚定的意志。 ⑥强哉矫:矫:刚强貌,由刚强而显得出众。 ⑦中立而不倚:立于正道,随时提高警觉以固守其立场。 国有道,不变塞焉:塞,不通,人在穷困未达时。这里所说的是:在家上轨道而使强者得到富贵时,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孟子滕公下》)。 ⑨国无道,至死不:国家不上轨道时可以做到“贫贱不能移”与“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以上两段可参考孔子所说:“不仁者不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引自第49页 君子之道,第一次出现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an)飞戾()天,鱼跃(yue)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引自第51页 ⑤不肖:不肖者与贤者对比。肖为似或像怀准人、在此是指一般夫之不长进。虽为不肖,也会依循风俗习惯,其中就有君子之道。贤者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论语雍也》与《论语·宪问》分别提及“博施济众”与“修己以安百姓”是“尧舜其犹病诸”,连尧舜都觉得难以做到。 ⑥人犹有所憾:天地的造化功能如此伟大,人却依然有所遗憾。原因是平凡人需要受教育,否则无法成为君子;人若未能成为君子,则天地的功能、万物的生长也将受到拖累,像生态环境的破坏即是一例。儒家总是心存忧患意识,其故在此。 ⑦语大:君子谈到大的层次,可以贯通天地,显示宇宙情怀。像孟子的浩然之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而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这样的大气度,天下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承载它? 引自第52页 中和位育,又是你~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引自第56页 富贵可以干什么
①素:现在的状况。“素其位”,现在处于什么位置。 ②行乎富贵:富贵者该做的是,消极方面,“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积极方面,“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引自第56页 “诚”的登场!
第十六章 e子日:“鬼神の之为德,其盛矣!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zhai)明盛服,以承祭,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知(shan)可射(y)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yan)如此夫! 引自第58页 周飞舟老师一本一体的魂魄
宋儒这种观点脱胎于《易传》。《易经・系辞传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即:精气凝聚就是生物,精气飘散造成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况。不过,《易传》所说的鬼神,另有较为具体的作用,就是决定人类的吉凶与赏罚。《易经・乾卦・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显然认为鬼神为具体存在(如天地、日月、四时、人),并有力量决定吉凶。然后,《易经谦卦彖传》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在此,鬼神与天、地、人并列,还能决定人类的赏罚,它当然不是某种看似抽象而无法预测的“气”的变化。 引自第59页 由此可见,古人谈“鬼神”有两点特色:一是不能离开鬼神的“作用或功能”而谈其“本体”;二是不能脱离“教化或祭祀”而单独谈论鬼神。 引自第60页 扒拉一下大神你做过了什么事情吧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 xiang)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日: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6 引自第61页 义出现啦!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shai),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引自第67页 ⑦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句话往上可以溯及本书第一章的“率性之 道,修道之谓教”。既说“率性之谓道”,又说“修身以道”,可见“率性”不是顺着本性自然发展就可以了,还需配合“修身”的功夫。其次,既说“修道之谓教”,又说“修道以仁”,可见儒家的“仁”是教化的主要内含,并非易事,更不可能把“仁”当做某种天生的性质。另外,这句话往下可以推出下一段所说的:把“道”具体说成“五达道”,把“仁”说成“知仁勇三达德”之一。换言之,“修身以道”,要考虑的是“五达道”;“修道以仁”要考虑的是“三达德”。 8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有类似说法:“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意即,所谓仁德,说的就是人。人与仁德合在起说,就是人生正道。关于“仁”与“道”,最好先了解孔子的用法。一方面,人应该“志于道”(《论语・里仁》),与“志于仁”(《论语・里仁》),可见两者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ど”(论语・述而))。再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而》)可知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说的“修道以仁”就可以理解了。至于此处的“仁者,人也”,依然不离上述此,本章所理解,意即:所谓行仁,就是要做个好人。接着说“亲亲为大”,可知行仁是出于内心真情,要由关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开始 义在这里
⑨义者:以“义”为“宜”,是要考虑自己的言行是否适当,这时必须对人有所分辨,看他是否为贤者。“宜”为适宜,推及适当,再推及正当。对贤者尊敬,有如使贤者得到适当回报,合人心与社会正义的要求。司 引自第69页 如何有道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ja);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 zhong),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引自第74页 诚与化育
第二十二章 成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⑤赞天地之化育:赞,助成也。天地的造化与养育功能,为何需要人去助成呢?这里所预设的是:自然界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意外状况,如各种自然灾难。或者,某些状况在人看来是对万物不利的,于是人才要助成天地的化育。由此观之,本书第十二章所谓“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可以重新理解为:圣人既要担心人类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又要担心天地化育万物是否合乎理想状况。 引自第80页 自然
⑨时措之宜也:时,适时,依时机而定;措,采取某种行动;宜,适当的方式。 引自第85页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引自第84页 道的理想释义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徳性道学9,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与以 引自第88页 更加具象化
④尊德性而道问学:先说“尊”与“道”。“尊”为尊或推,果注解亦为“恭敬奉持”。“道”指落实于行为上,有如走路,在此译为“努力”,在稍后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则译为“实践”,表示同一段话中同一学的的共同意指。朱熹的注解说“道,由也”,不够清楚。其次“德性”一词较为费解,朱熹的注解说“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事实上,“德性”若是受之于天并为人人所具,则指“天生的本性”而言,犹如本书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所说的“性”。“德”字在古代与“得”相通,所指为“人得自于天的本性”。人若“尊性”,就会继续往“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去努力。但是若想到这两步,就必须配合“道问学”,努力请教(问)与学习(学)。有关君子之道,在第二十章已详加讨论,其做法与此处所说相符。因此,一方面,人须“尊崇天生的本性”,另ー方面人须“努力请教与学习” 引自第89页 至诚实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ln)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っ,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din)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译文】 只有在全天下真诚到权点的人,才能够经营筹划天下众人共同的规范,定天下众人共同的基础,并且了解天地的造化及养育方式。他哪里有什么凭信呢?他以无比诚恳的态度努力行仁,他以无比深刻的修养保持宁静,他以无广的心思体察上天。如果不是真正耳聪目明、智慧完美、充分领悟天的功的人,有能明白这个理呢?做达 引自第98页
10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