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第一章/第25页
主要区别就在于,在我们目前的体制中,这种戏剧性的浪费,不再具备它在原始节日与交换礼物的宗教节日里所具备的集体的、象征性的而且起决定作用的意义。这种不可思议的消耗也具有“个性”,并由大众传媒来传播。它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大众消费振兴经济。 引自 21/ 浪费 “浪费”不是在如今的消费社会——“通过大众消费振兴经济”——中才出现的现象。在产业革命前,“浪费”就发挥着“特别的社会功能”,例如“君主贵族阶级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p22)。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发展,但由于人们未能充分认识、理解生产力的“活动、方向和作用”,故生产力无法“服从我们的意志并被利用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马恩选集3》p667《反杜林论》),它不得不如一匹未驯服的脱缰野马,使得整个社会越来越陷入“生产无政府状态”——无序竞争,盲目生产,最终导致因生产过剩带来的浪费。
如果说“生产社会”中承担“浪费主角”的是“生产者”,那么“消费社会”中则变成了“消费者”。“主角”的变化加之“生产力”外延的扩大,使得如今的浪费显得更加错综复杂。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生产力”主要生产的是有形的物质产品的话,那么如今的以广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如同“古罗马先贤祠”(p7)的大型商场、让生活变得“简便快捷”的网购平台拧成的这股强大的新生产力,则生产着无形的非物质产品——某种符号意义系统。在这种符号意义系统的操纵下,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被生产(塑造与重塑、制造与再造)出来!
例如,广告与电影电视、短视频制造出一种“时尚价值”的意义符号系统,使得人们消费时,不再仅仅屈从于看得见的“使用价值”——要买一个新东西,不是原来的东西不能用了,而是原来的东西过时了!如果光谈使用价值,我们像用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那样用手机,用个十年,没问题……但事实上,我们两年就要浪费性地换一部手机!
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引自 21/ 浪费 其实,这种浪费背后反映的人们被奴役、被支配的不自由状态才是最恐怖的,因为相对于人们工作中被奴役、被支配的不自由状态,人们对此可能是完全不自知的——当人们下了班,满怀欣喜地去消费,享受难得的“自由”时,却不知不觉地掉入了精心构筑的“温柔陷进”!
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浪费式消费已变成一种日常义务,一种类似于间接赋税的、通常无意识的强制性的指令,一种对经济秩序束缚的不自觉的参与。 引自 21/ 浪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这样的方案,来“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让“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条件”。那这些方案对于“消费社会”是否同样适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