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刘庄和史来贺的存在,证明在中国的某些乡村,如果有一个无私而威权的领导者,他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极其善于利用一些优势和概念,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而受扶持的执政氛围;其二,他有相当的市场敏感性,往往就能办起一家乃至若干家非常赚钱的工厂。 引自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其二无感,但是其一感触很深。
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和私人经济的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民营公司的两大成长模型 引自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乡镇企业最让人惊奇的地方是,它们是怎么从几乎空白的状态中突然发展起来的。在那些农村,没有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没有熟练的工人,甚至连销售的渠道也没有。这些一无所有的农民是怎么占有市场,并击败装备精良(至少有设备、有工人,还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的国营企业的?唯一可能的答案便是,它们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从国营企业那里“借”来的,它们的很多设备是国营企业淘汰下来的,它们的技术是城市里的工程师在周末偷偷下乡传授的,它们的工人有不少在国营企业里受过最基础的培训,而它们的市场往往是国营企业不屑做的。这就是“创世纪”的状态,乡镇企业唯一可倚重的是,那些农民创业者比城里的厂长们更热爱他们的企业,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事业”。这种态势到1986年已经发展得非常清晰,跟鲁冠球们的方兴未艾相比,国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乏力,已经日渐成为一个很难逆转的事实。 引自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在河北、山东等很多地方出现了“经济联合体”,国营企业把自己的一些业务以承包或联营的方式转包给乡镇企业,以此形成联盟的格局。这种在前些年还属于禁止的行为突然受到了鼓励,它被认为是一种双赢的策略,通过联营,国营企业得以降低成本,甚至通过品牌的有偿使用直接获得利益。而对乡镇企业来说,则得到了市场的准入,以及人才、品牌、技术等方面的援助。尤其重要的是,联营的方式还绕开了国家政策上的很多管制,联营工厂可以得到国家的战略物资,进入原先被禁止的行业,甚至以国营企业的身份对外开展各种业务。 引自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48人阅读
叶落知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984 公司元年
(张瑞敏砸掉76台冰箱,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个职工两年的工资)“张瑞敏砸...
-
1985 无度的狂欢
很显然,在严苛的岩石和仁慈的张明瑞之间,全社会的观念都如钟摆般剧烈摇摆,商业内在的冷血...
-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
企业史人物 仁宝当家
尽管吴仁宝只读过几天私塾,但他被周围的人公认为是一个“农民政治家”。他能通过读报和看电...
-
1988年 资本的苏醒
物价闯关 1988年宏观经济趋紧。随着轻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更趋激...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