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弥纶彝宪——原道(第一)
《原道》是全书的第一篇,也是“文之枢纽”的第一篇,“首揭文体之尊”(纪昀评)。此篇主要论说一个问题:“道之文”。“道”乃“自然之道”,“文”乃“物质之文”。 物质分为“无识之物”和“有心之器”。“无识之物”如龙凤、虎豹、云霞、草木、林籁、泉石等。“有心之器”单指人,人“实天地之心”。“物质之文”当然也就分为“无识之物”的文和人文。“无识之物”的文都能产生文采,更何况是人写作的文章呢?“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无识之物”不依靠外部装饰便能产生出“形文”、“声文”,“有心之器”则通过自我内心活动产生出“情文”(《情采》)。“形文”、“声文”、“情文”都属于“物质之文”。“文”有文德,指文章本身所具备的德性(真)。文德“与天地并生”,“君子以懿文德”(《周易·象传》)。“好是懿德”(《诗经·大雅·庶民》),“懿,美也”(《尔雅》),作者在文章中通过美好展现文德(善、美),“瞻彼前修,有懿文德。”(《程器》) “道法自然”,“道”效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是指物质在没有外力主动干涉的情况下、凭借主体内部运动和外界交互产生的状态。“自然之道”是“主客互渗的自然,是古老人类理解的那种‘天道自然’。这种‘天道自然’并不是只存留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它作为历史的残留物,一直流传下来。”(《童庆炳《〈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自然在文章中的突出体现就是文德,“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符合自然的文章也是具有文德的文章,即“道之文”。从“肇自太极”的原始符号阶段,到“文字始炳”的文字符号阶段,再到“夫子继圣……熔钧六经”的文学经典化阶段,“道之文”状物抒情、叙事说理,能鼓动天下、感化人心。(此句本用“人文”,但在物的理论化、理论的物化背景下,确定为“道之文”。)“道之文”的代表作者是圣,代表作品是经,“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之文”的写作途径有四:“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作者写作要追求道心,要研究神理,要知晓物质规律,要洞察写作规律。 “道心惟微”是此篇赞文之眼。“自然之道”精深微妙,作者如果想要“原道”,那就需要“征圣”、“宗经”、“正纬”、“辨骚”,然后在此基础上“总术”,掌握文体、文术,便能“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序志》)。
清风一枕晚凉天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以驭全篇——序志(第五十)
《序志》是全书的总序,“古人之序皆在后”(纪昀评)。此篇主要论说四个问题:书名成因、写...
-
(二)弥纶彝宪——原道(第一)
-
(三)执术驭篇——总术(第四十四)
《总术》是全书的第四十四篇,也是文术论的最后一篇,“意在提挈纲维,指陈枢要”(黄侃《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