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社科#《忏悔录》
“在我家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着果实,色香味其实都不怎么样。我们这些年轻的坏蛋们总是在街上玩,直到深夜;一次夜里,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了,然后带着走了。但我们带走这些赃物,不是为了果腹,而是拿去喂猪。虽然我们也尝了几个,但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恰恰是因为这么做是不允许的。”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某些类似的时刻,年少轻狂,四下无人,或是一时冲动,或是深思熟虑,做着明知不对,却又格外期待的事。这种时候我们犯下的各种各样的错误,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比如,平白无故去偷别人家的果实,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与生俱来就喜欢犯罪吗?我们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躁动不安的心,让自己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这正是一千多年前古罗马帝国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创作《忏悔录》时所思考的核心问题。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名叫塔加斯特城的小城。这小城现在在北非突尼斯境内。在当时,北非这一带隶属于罗马帝国。奥古斯丁出生在塔加斯特城,这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小城,不过离大城市迦太基不远。他成长在一个动荡却又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西罗马帝国此时正走向终结。纵观奥古斯丁的一生,其中一个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便是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围攻罗马城。《忏悔录》写在此事发生之前,但当时的罗马也已经日薄西山,挣扎着抵挡其它政治势力,尽力维持着自己的地位。
奥古斯丁生活在公元354年至430年之间。我们之所以对他的生平有这么细致的了解,是因为他写了《忏悔录》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己追求真理的过程、信仰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自传。
《忏悔录》开篇便在祈求上帝的帮助。因为他像所有人类一样,内心躁动不安,渴望获得安宁。他提到了自己年少时偷梨的事件。他一直很困惑自己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跟一帮朋友偷了梨。他们不饿,但他们最终却偷了梨,仿佛这件事情就理应发生一般。
他在书中追问了为什么人类会作恶。这引导他去反思小孩子的行为模式。他觉得,从小孩难以满足的欲望上,我们能看到人们的内心是多么躁动不安。只是小孩子很愿意把这一面袒露给别人看,而成年人则不太愿承认自己的不安,希望把自己表现得特别能干,把自己的不安伪装起来。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所谓成年,不过是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常常会受挫。这种挫败感是人们难以忍受的,它啃噬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焦虑。《忏悔录》全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这种安宁与焦虑的对抗。
《忏悔录》主要记载了奥古斯丁从幼年起到他叛逆的青年时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主题就是挣扎与探索。放荡的生活给了他暂时的、浅层次的满足,但同时也带给他深层次的焦虑。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个人生活,但却并不止步于对个人生活的反思。他的反思触及了人类存在中最宏大的那些难题。
他探索的是对自我的认识。探索的方法,一是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事情,二是思考自己与世界如何联系在一起、上帝所揭示的真理是什么。他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发现向外探求并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他打算向内反思自我。最终,他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一些思考自己人生的方法。
他对基督教的皈依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他的母亲莫尼加也是修道会的一员。在书中,他叙述了和母亲还有朋友的各种谈话。《忏悔录》全书一共有十三卷,奥古斯丁在前面的九卷中讲述了自己的生平。在这九卷的结尾,他提到了自己和母亲在奥斯提亚候船的故事。这也是全书的几大标志性时刻之一。在第九卷以后,《忏悔录》的叙述部分结束了,之后是比较集中的哲学反思。在接下来的四卷当中,奥古斯丁探索了“我是什么”、“我是谁”等问题。他不再叙述某个特定的事情,但他仍然在回答同一个问题,这也是他在开篇就一直探索的问题。
这本书非常特别。从形式上讲,如果仅仅看书的形式结构,会觉得它是一部祷告词的合集。书中奥古斯丁一直在向上帝告解、祷告,这也就是“忏悔”这个词的其中一层涵义。我们可以从书中发现他有各种各样的写作动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面向是:奥古斯丁希望透过这本书来厘清自己的想法。纵观全书,从头到尾他都在努力厘清自己对这一生的看法。因为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确实有不少劣迹,所以他很希望用这本书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犯错。
如果说,《忏悔录》的基本观点便是要以自省的方法找寻真理。这种想法对于后来西方的神学与哲学传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分析,其实是沿袭了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大家或对笛卡尔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都耳熟能详,但奥古斯丁早在笛卡尔一千多年前就曾提出过类似的命题。奥古斯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绝对确定的存在?他发现,即使自己可能是在做梦,但他的怀疑本身是绝对存在的。因为一旦他对存在有所怀疑,其实就证明了他本身是存在的。
几乎每个时期的宗教改革,人们都会回顾奥古斯丁的著作。很多的教徒从他的著作中找到力量,明白了人类总是焦虑不安,需要上帝的恩典。此外,非常重要的是,他们还会从《忏悔录》那儿认识到,身为世间特殊的生物,自由对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我们之所以相信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有自由意志,多半还要归功于奥古斯丁。
《忏悔录》的奇妙之处在于,奥古斯丁不仅仅提出了自由观,还在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理念。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真理,克服内心的挣扎。即便我们不一定认同奥古斯丁的哲学观,但是我们要记得自己不应该只在抽象层面思考自由的问题,而应该好好追求自己的信念,找寻自己人生的目标。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展现了自己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共有的焦虑和不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超越这种不安的可能性。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奥古斯丁所期待的那样,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找到生存的真理,但他对真理的探寻为我们开辟了更深广的思维路径,故而也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遗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