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节选 倾吐之必要性
倾吐之必要 南卫理公会大学的詹姆斯·彭尼贝克做的研究显示,倾吐能强化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所以我们光是聆听来电者诉说心情,就已经是一种救人性命的行为。来电者有时称我们为朋友,我们提供真正的支持,使他们觉得不那么孤单。但把心中烦恼发泄出来,而不一味沉溺其中,还有一大好处:在把苦闷转为叙述,赋予它足够的秩序,以便与别人沟通的同时,愁云惨雾会暂时消散,世界会成为较好的所在,较容易理解,即使我们不尽然能享受生活其中的乐趣。写书也是一种倾吐的方式,一种继续自言自语,并公之于世的方法。彭尼贝克的研究中,从不向人倾吐心事的人容易患病、压力大、夭折。他们大部分体力都用于包藏消极的情绪,这会导致血压升高、削弱免疫系统。 为什么叙述一件事能改变我们对它的观感?因为说故事之中,我们同化了恐惧和不解之情,将它们转入有办法对症下药的世界,我们不再感到那么无助。忽然之间,出现许多逃离或舒缓压力的可能性,很多能为天翻地覆的大灾难找到适当人生定位的解释。 今晚打电话来的这名学生,从未预期会碰到一个酗酒嗑药、力大如牛的室友,发起脾气来可以断送他的性命。他唯有一再重述这番经历,赋予这种情况意义,直到它显得合理,然后才能把这意料之外的恐怖,整合到生活之中,然后我们才有办法讨论可能的对策,这时他的惊慌才会消散。但他还必须再三重述这故事,向宿舍管理员,以便要求采取行动;向自己,以便排练各种应对的方法;向别人,以便在心里重组和修订整个状况。他把这件事告诉朋友时,也可以让他们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检举室友的不端行径会令他不安,无力帮助室友他会有负罪感,遭逢恃强凌弱的待遇,他一开始会逆来顺受,但只忍耐到某种程度,等等。他也可以选择发愁,反正他一定会发愁,但这远不及向别人倾吐那么有建设性:使事件正常化,考虑该采取什么对策,对自己的处理方式感到满意,或反省处理上的缺失何在,下次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想这就是很多来电者一再重述同样故事的原因。聆听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更能了解自己的某些部分。故事会随时间改变,来电者会修改它们,相信它们。借由来自不同辅导员的回馈,故事不同的部分会变得更重要,或更清晰。基本事实通常不会改变,但因之而起的情绪会改变,体会来电者的情绪,或新状况出现,或蒙上天垂悯,借由不断复诵恶魔的名字将它逐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