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页
后现代主义的真实逻辑 这套逻辑分五步。第一,一切知识和体验都只是主观的解释。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的视角,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的可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第二,你对世界的解释会受到你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比如这里有棵树,在小孩看来,树是用来爬的;而在伐木工看来,树是一种木材。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见识不同。 第三,没有一个视角优于其他视角。 你不能说这棵树就是木材,小孩说爬树就是错的。孩子的视角和伐木工的视角各有各的道理,这两个视角是平等的。 第四,视角决定了“语境”,每个解释都在某个语境之下。 我们要讨论问题,得先问语境是什么。比如要讨论全球变暖,如果你的语境是科学,你想知道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人为造成的,那你就要用科学方法判断,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但如果采用另一种视角,语境是中国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那就不是科学方法的题了,而是政治问题。比如有人说全球变暖说明我们必须交易碳排放权,那你就可以说“不行”,这么做中国太吃亏了。 而两个不同语境的人争论问题就没有意义。就好像夫妻吵架,一个算经济账一个算感情账,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从维特根斯坦以来的这一派哲学家,有一个重要洞见,那就是人的语言其实是一种非常无效的沟通工具。有太多默认的东西是不明说的,所以你很难分辨对方说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语境。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同一个语境之下,不同的解释有高低优劣之分 比如考古挖掘出一个文物,我们想知道它的年代,那这就是一个有关客观事实的问题。在这个语境中,科学的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你要是说:“不对,我昨晚做梦梦见它是宋朝的东西!”那你的解释就不如我的科学解释。 在我看来,理解了这五条逻辑,后现代主义就不会走向彻底的、不分对错的虚无主义。 引自 第五章 智识的两难
23人阅读
不吃米饭BCMF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201页
三种适合扮演坏人的情况 《大西洋月刊》那篇文章的作者尤西姆分析,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你可以...
-
204页
这个症状,就是认知失调。所谓认知失调,就是当你发现你的行为和你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不相符时...
-
224页
-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世界观
可是在1931年的一次会议上,一个25岁的年轻人,哥德尔( Goedel),做了一个报告,说他证明了...
> 查看全部1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