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作者关于秦与罗马的对比之误读
- 2022-01-10 22:57:35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中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低烈度战争促进了中国的工具理性文化,但由于该时期中国社会多元结构薄弱,导致权力俱垄断于国家之手,秦制一统中国。其实,这个逻辑反方向用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可以的。同秦这个庞然大物比起来,罗马是小邦,政治与社会都要更多元。秦可以变法,编户齐民,逐次吞并周边诸国,而罗马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就必须在制度的包容性上多下功夫。何谓包容性制度?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认为,世间政制有两种,一种是攫取型的,权力集中于上,利出一孔,一种是包容性的,政出多门。虽然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主要是在阶级上下意义上(即精英民众关系)谈论这两种制度,其实在地区层级上(即中心/边缘关系)也是一样的。秦的核心区域大,向外春并的时候总可以从容不迫地郡县之,而罗马不过是一个城市,必须另辟蹊径,以更平等的姿态待人。 引自 引言 “帝国”的“通词膨胀”与古今之变 / 013 这个比喻有问题,秦在商鞅变法前,也是小国一点都不大,应该说秦的崛起可以给罗马崛起提供参照,作者论述有误。
35人阅读
韧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9世纪中晚期好战情绪的原因
许多历史学家把这种好战情绪归结为19世纪中晚期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欧洲文化的渗透。在社会达尔...
-
8 本书的主题
历史上,一般都是现实引导思想,而不是思想引导现实。正是在如此现实的影响下,“帝国与民族...
-
23 作者关于秦与罗马的对比之误读
-
84 人类历史上两种应对社群关系的思路
-
225 英国人在殖民地培养的欧化精英普遍抗挫
英国人所培养的欧化精英普遍都有点挫折情绪,原因是这样的。他们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也培养...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