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亚历山大登场 第二部分 摘录
羽
读过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王权的确立
年轻的狮子
腓力二世被刺杀身亡后,由谁来继承王位呢?新的王国在形式上由马其顿人的公民大会选出,实际上则是由极少数的有权威的贵族决定的。重臣安提帕特推选了亚历山大,王位继承者最终确认下来。就这样,亚历山大三世登上了马其顿王国的王位。
第一件事:父亲的葬礼。
第二件事:清除国内的反对势力。主要是暗杀者的共犯,其中有贵族阿塔鲁斯。
另一边,希腊方面的情势也严重告急。投降马其顿不过两年,征服者腓力二世就突然死亡,这对于希腊各过来说,实在是求得不得的好消息。雅典,底比斯等城邦纷纷驱逐马其顿的驻军,叛离运动不断扩大。对此,亚历山大极其迅速的做出应对。前往色萨利施展辩才进行游说,在温泉关召开近邻同盟评议会。率领军队一路疾行赶往底比斯。底比斯对亚历山大的以外到来惊恐不已,急忙收起武器。随后,雅典也慌忙派遣使节团前去为迟于承认王位而道歉,并表达了明显的恭顺之意。
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以惊人的经历和疾风般的敏捷,令所有希腊人瞠目结舌,也让他们轻易地放弃了抵抗。事情以科林斯同盟代表会的召开而告终。亚历山大将希腊各国的代表全部召集起来,人民自己为全权统帅,并通过了共同远征波斯的决议。如此,亚历山大全盘继承了他父王所构建的希腊传统体制。
多瑙河的彼岸
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335年的春天,亚历山大向色雷斯地区进发。在腓力二世被暗杀的消息传到色雷斯各部族后,开始了独立运动。亚历山大必须将他们压制,巩固王国的北部防御。
亚历山大命令士兵把宿营用的皮制帐篷装满干草,缝成皮筏,并把附近所有的独木舟搜集起来,趁夜度过多瑙河。上岸后,马其顿军在黎明展开猛烈的攻击,革太族惊魂落魄,狼狈逃窜。亚历山大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周边的部落都对他俯首称臣。
他此次渡河作战还有一个隐匿的动机,那就是挑战父王腓力二世的功绩。对于亚历山大而言,渡过多瑙河、超越父王时期的国界线,就等于凌驾于父王的攻击之上。
对未知世界的“愿望”
阿里安曾说“亚历山大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非到对岸去不可”。在1937年德国学者伊兰伯格发表的论文中,他给“愿望”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对于触不可及的事物、未知的事物,以及遥远无法达成的事物的憧憬。追求世界边际的那种难以抑制的愿望,刺激着他的呢新,成为他称霸世界的原动力。
征服伊利里亚人
这场战争除了凸显出亚历山大作作战经验丰富以外,还证明马其顿军队军纪严明、训练有素。
就这样,亚历山大用半年的时间就完全征服了马其顿王国以外的巴尔干半岛全境。不仅超出了父王征服过的范围,还建立了巴尔干帝国的坚固统治体制。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国王,凭借着自己果敢的指挥和英勇的气魄达成如此丰功伟绩,同时也收货了马其顿王国兵将们的信赖。这位卓越的指挥官、优秀的王国,不仅让他的子民折服,也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深深敬意和百分百的信赖。而这种君臣之间强烈的一体感,也构成了远征东方部队的坚固根基。巴尔干征服站可以说塑造了亚历山大王权的核心。
底比斯的起义和平息
刚刚平定伊里利亚的反叛,就传来希腊底比斯起义的消息。这次,亚历山大依然采取急行军,与时间赛跑。他率领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仅花费两周时间,就走完了从坡利亚到底比斯大约400公里的路程。在布好战阵后,亚历山大先给了底比斯人回心转意的机会。然而底比斯人并不妥协。亚历山大决定全力攻击,城内沦为人间地狱。
底比斯起义平息后,亚历山大召开了科林斯同盟会议,委托同盟国处置底比斯。就这样,希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有着各色传说的古都彻底灭亡了。而且这次是科林斯同盟的决定,亚历山大因而把残酷处置的责任转嫁给希腊人。仿效底比斯企图反叛的各国,转眼间全部屈膝投降,至此,亚历山大稳固了王国内外的根基。
以上是亚历山大即位两年间发生的事情。或许因为东方远征的光环太耀眼,以至于让远征前的事情变得黯淡无光。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两年的准备,才有了后来我们熟悉的亚历山大。
远征东方论的由来
希腊知识分子的远征东方论
远征东方论最初是希腊人提出的,它的出现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末。
公元前427年,来自西西里岛的古希腊辩论家高尔吉亚访问雅典。他在为战死者而作的《葬礼演说》中提出“征服蛮夷的胜利要用赞歌来赞颂,征服希腊的胜利要用镇魂歌来安抚”,煽动雅典对波斯人的敌意。公元前4世纪初,他曾在运动会上劝说希腊各个城邦停止内斗,鼓励他们把眼光投向别的民族的领土。
实际上,在希腊,战争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结果不仅使得很多人命丧黄泉,还导致大片农田荒废,许多农民沦为无产市民。另外,在很多城邦里,派系间的激烈斗争屡见不鲜。
而人们认为解决这种现状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组成希腊联军征服波斯,由无产市民和流亡者组建殖民地。就这样,在公元前4世纪初,劝告希腊人和睦团结、发动对波斯的战争,成了政治辩论的固定主题。
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伊索拉克底构想斯巴达或者雅典来主导这场远征战争,但最终将眼光头像了新兴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希腊人进攻波斯的经历
早在腓力远征之前,希腊人就攻打过亚洲,且多次打败波斯军队。只是,一次是雇佣军部队,另一次仅仅是斯巴达独自的远征。因为这些事实,当时希腊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若是能组织全希腊联合军队,亚洲的广阔领土唾手可得。
腓力二世的动机和构想
他并仅仅是因为伊索克拉底的劝告才决定东征,他最初的目标就是打倒波斯、征服全亚洲。
公元前336年,派出先遣部队后,腓力向德尔斐的神谕询问,“是否能够征服波斯王国”。神谕的说法虽然很含糊,但是腓力满意地理解为能够打败波斯,且亚洲也将被马其顿收入囊中。
在他被暗杀当日的庆典行列中,他在奥林匹斯十二神像后面白上了自己的像。这暗示他自己神化了。实际上伊索克拉底在给腓力的信中曾经说道:如果让蛮夷之人成为希腊人的奴隶,让波斯王国对您俯首称臣的话,您将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腓力的野心昭然若揭:打败波斯帝国,称霸亚洲,完成人类的最高目标——获得不朽的声名,甚至在有生之年加入神的行列。这不也是亚历山大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毫无疑问,腓力确实是亚历山大的引导者和榜样。
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马其顿王国与地中海世界东部
马其顿王国的崛起 马其顿是什么 实际上,现在的马其顿人是中世纪斯拉夫人的后裔,语言也属斯...
-
第三章 亚历山大登场 第一部分
从诞生到即位 亚历山大的肖像和真实形象 目前有两件作品被认为描画了亚历山大二十岁的真实容...
-
第三章 亚历山大登场 第二部分 摘录
-
第四章 亚历山大和希腊人 摘录
远征东方略史(一) 东征时期划分 从本章的开始到第七章,我们将按照远征过程,依不同主题,...
-
第五,六,七章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1) 森谷公俊 159个笔记 ◆ 第五章 在东方世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