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24页
在墙的开闭之间,在将空间切割成碎片,与再次将空间碎片联系并整合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尽管北京的确是一座空间被墙所切割与压制的城市,但在白天,在向民众开放的都市与乡村地区,它又是“平滑”、连续和开阔的空间。就像早先所确认的,每座城中都有街道网络。都城、外城、以及城墙外的城郊与乡村地区的街道网络,白天通过城门彼此相连,在街道网络内部则通过交叉路口、哨卡与栅栏互相联系。这个此刻完全开放的空间,也进一步延伸到城墙与紧邻地区以外的无限广阔的自然空间中。这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的场地。这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使用的空间。任何社会文化生活形式,在通过人的移动来完成的过程中,都必然被这一空间包容和导引。这是领域最宽广、差异度和区分度最低的社会空间。作为本质上开放而连续的空间,其潜在的趋势是联系与整合,允许人群随意的相遇以及运动流线的混杂交差。它可以产生新的相遇与交往,以及不确定的行为与活动。它具有潜在的颠覆性。它有时是混乱无序的,对社会秩序与国家控制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在开放与闭合之间,在为了自由的社会生活而释放空间的需求,与为限定的和秩序化的社会实践而强制划分空间的需求之间,必然存在辩证的张力。北京显然同时具备这两方面。它既是一个被划分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如果说市民社会生活包容在开放的空间领域里,那么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就应该在这一重要的辩证关系中展开。 引自 3城市的社会空间
4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