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冯至)
杜甫称诗史,其实是他个人的历史。由于处于一个中国最强盛的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刻,所以从个人的历史也就照见了国家的历史。当然,杜甫把人生经历书写进作品里的能力,是他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所有诗人之处。穷极一生都在观察和记录,这种能力是很可贵的。
他最终不能把心放归山水,把对河清海晏的希望投射给统治者的心也是很动人的。最终的破碎也难免伤感。读过此书才知,他目视近前路有冻死骨,遥望原上朱门酒肉臭的伤心,是有多伤心,那是对国家命运的失望和对个人未来的迷惘。到了老年,他的身体和精神由于矛盾的命运、长久的流亡变得衰弱,境界却变得开阔。本书以杜甫的求仕之路和交游往来为主线,读来仿佛也体验了他的目光所及,他的希望和失望。上午坐在阳光下慢慢地读,竟觉得伤怀至深,感慨至极。
杜甫传(冯至) 53个想法 ◆ 一 家世与出身 >> 他怎样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他怎样超越了他的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 >> 杜甫的外祖家虽然是一个盛大的士族,和最上层的统治者通婚,但它承袭下来的并不是贵族的豪华,而是悲绝人伦的惨剧。 ◆ 三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 此外自然也有所谓求仙的、访道的、问学的,这只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但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的或不幸福的遭逢,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扩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如果是诗人,也会因此写出视界较为广远的诗歌。 >>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 只有由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才能在一个诗人心里燃烧起对于人民和国家的热爱,这对于杜甫还要有所等待,等待到他丧失了裘马,同时也放弃了放荡与清狂的时候。 ◆ 四 与李白的会合 >> 唐代数十年社会的富庶与交通的发达在诗歌里渐渐养成了一种浪漫的风格。当那些回忌声病、讲求格律的诗人们在宫廷周围写些内容空虚、缺乏生气的诗歌时,另有一部分诗人却用较为自由的豪放的诗句去歌咏游侠和求仙。 >>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 >> 这种生活是浪漫的,又是与人民隔离的、个人主义的,李白对于人世间一切的秩序表示反抗,看不起尧舜,看不起孔丘,是为了他自己要有高度的自由。他说他不能“摧眉折腰”事奉权贵,是因为自己“不得开心颜”。他的诗歌比起当时一般歌功颂德、讨得统治集团的欢心的诗是一个大进步、大解放,但这个进步和解放只停留在个人的浪漫主义的阶段上。 ◆ 五 长安十年 >> 杜甫初到长安,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他在咸阳的旅舍里度天宝五载的除夕时,还能和旅舍里的客人们在明亮的烛光下高呼赌博。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逐渐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地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致使他常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尤其是从外面回到寂寞的书斋,无论在风霜逼人的冬日,或是望着渭北的春天,他终日只思念着李白;孔巢父从长安回江东时,别筵上他也一再托付他,向李白问讯。他这样怀念李白,就是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 杜甫本来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为一定能够成功,不料得到这样的结果,所以他在诗里一再提到这件伤心事,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更放胆说出他几年来胸中的悲愤: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指李林甫专权);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这首诗一开端就说出他在这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随后他述说他早日的抱负和今天的沦落。这是杜甫最早的一首自白诗,也说明他的穷困从此开始。 >> 这时杜甫正在四十岁左右,他四十岁以前的诗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五十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随着《兵车行》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边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兵车行》以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的战争提出疑问。他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 这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他的步履从贫乏的坊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互竞豪华的曲江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他由于仕进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接触到人民的痛苦。 >> 这说明那久已收敛的豪情虽然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但眼前的饥饿究竟是铁一般的现实,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 >> 杜甫在这无望的景况中,举目泥泞,不能出门,索性把家门反锁起来,一任孩子们不知忧虑地在雨中游戏。院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烂死了,只有他在阶下培种的决明子格外茂盛,绿叶满枝好像是翠羽盖,开花无数正如他身边所缺乏的黄金钱。 >> 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四十四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 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只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宫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赴奉先咏怀》)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美,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 ◆ 六 流亡 >> 杜甫只看到房琯少年时享有盛名,晚年成为“醇儒”,每每谈到国家的灾难,就义形于色,而没有看到房琯不切实际的工作态度,同时又觉得那些攻击房琯的人行径更为卑污,于是他就执行拾遗的职权,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措词太激烈了,引起肃宗的愤怒,肃宗令韦陟、崔光远、颜真卿审讯杜甫。审讯后,韦陟说杜甫的言词虽然狂妄,但不失谏臣的体统,于是肃宗对韦陟也表示不满。幸有张镐营救,才在六月一日,宣告无罪。 少壮游历,因为无法放弃仕途而回到长安;极尽弄臣事也未能求得官职,却被动地认识了人民的苦难;为着不愿鞭驱人民之心又拒绝了县尉官职。经历战乱和流亡,最终在四十六岁时求得谏言的左拾遗不出三月又被贬黜,归家之路,何其唏嘘感叹哪……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 >>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 ◆ 七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 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充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 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并不像长安时代的诗里所说的杜甫个人入仕与归隐两种心情的冲突,而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国家受胡人的侵略,人民受胡人的摧残,要想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里他不可能对于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也不肯放弃一些自己的特权,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若是强调人民的痛苦,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胡人;但是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下到了难以担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说。所以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 八 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 安史之乱中的许多史实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我们也不可忽略,吐蕃的蚕食在杜甫诗里也留下不少的痕迹。 >> 这也是杜甫的一个贡献,如果说从《兵车行》到“三吏”、“三别”一系列的诗是卓越地记载了他的时代的、尤其是人民的历史,那么这里的诗便真实地描画了祖国一部分的山川。 >> 有些幽静的地方也常常引起他建筑一座茅屋、长此住下去的念头,但是惨淡的烽火与凄切的笳声却使杜甫念念不忘吐蕃的膨胀与回纥的骄横。 >> 他写这些诗,不只用了他的眼,更不只用了他的想象,最重要的是用了他的两只脚; ◆ 九 成都草堂 >> 这是760年(肃宗上元元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币制紊乱,杜甫却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沉浮,水上有圆荷小叶,田间是细麦轻花。他亲身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 >>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病橘》) >> 这时全部的唐诗仿佛进入一个暂时休息的状态:岑参已经结束了他的开辟新境界的边塞诗,储光羲死于759年(?),王维死于761年,李白死于762年,下一代的孟郊尚在童年,韩愈、白居易还没有降生。元结默默地在760年把孟云卿等七个诗人的诗搜集了二十四首,编撰了一部《箧中集》,倡导关怀人生的朴质的诗,鄙弃那些拘限声病、崇尚形式、“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的歌曲。 ◆ 杜甫诗意图 >> 这都是杜甫的新朋友,他们真实、朴质,彼此没有嫌猜,给思乡忆弟、愤激多病的杜甫不少的安慰。 >> 高适于760年前半年为彭州(四川彭县)刺史。严武于759年为巴州(四川巴中)刺史,后入京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761年尾才来到成都。这两个人,一个是梁宋漫游时的旧友,一个是房琯的同党,如今成为草堂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也只有他们的资助,杜甫在接受时才觉得不是使他感到无限辛酸的恩惠,而是由于友情。 ◆ 十 再度流亡 回还的不只是洛阳,还有毕生的政治理想,往日的开元盛世。现在才读懂“喜极而泣”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怀。 >剑外忽传收蓟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 >>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去都不能,回乡也不能。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 十一 幕府生活 没想到是在草堂之内写下的。心境已经不同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会遇到令人无语的同僚,也会自己写诗开解自己。挺有意思。 >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赤霄行》) >> 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赤霄行》) >> 杜甫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梓州、阆州的一年又九个月,他在草堂的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这里产生了不少的传说,据说每逢四月十八日,成都的住民都到草堂游览,年年在那天都是晴天,从来遇不到下雨的天气。并且浣花溪水也是那样净洁,后来女诗人薛涛(768—831?)用这里的水制造出各种颜色的笺纸。此外唐代成都的街坊祠庙如锦里、石笋街、果园坊、石镜、琴台、先主庙、武侯祠……也都由于杜甫的歌咏垂名后世。 ◆ 十二 夔府孤城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这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著作,此外在些个别的诗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到过去生活的诗句:时而提到他在咸阳市上看到过巫峡的画图,时而提到壮年时游猎的乐事,时而提到游吴越时登过西陵古驿楼,时而在立春日想到两京的全盛时代,时而回忆灞上的春游,时而惦记洛阳的土娄庄……这些诗都成为关于杜甫生活的宝贵的材料,若是没有它们,我们几乎无法知道杜甫在三十岁以前是怎样生活的,虽然我们从这里得到的也并不完全。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卧龙(诸葛亮)跃马(公孙述)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人们问她跟谁学的,她回答说,她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在问答间,杜甫立即想起他儿童时在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时的情景,——这个经过一生忧患、而今身衰体病的五十六岁的诗人又有一瞬间能够回到了五十年前那雄歌健舞的富庶的时代。 ◆ 十三 悲剧的结局 >> 他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须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须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有钱去雇。 >> 从这样的诗句里我们会感到,杜甫是无路可走了,他的诗歌也唱到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说到自己的境遇时,已经没有多少高亢的声音,只有些日暮穷途的哀诉。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是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 >>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他写他的贫穷,是终日以藜羹度日,从成都草堂带出来的乌皮几早已靠散,用绳子重重捆起,身上穿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写他的疾病,是吃下药去便汗水涔涔;他看他的死期已经临近,北归是不可能了。在这情况下,他并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在这诗里写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 写到这里,这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便结束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自从天宝末年以来,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的诗篇。他同时把灾难的解除与痛苦的减轻寄托在当时的统治者身上。可是这些统治者既不能抵御外侮,更不会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是想尽方法维持自己的地位与特权;他们对于强悍的外族不惜委曲求全,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却更为残酷。他们并不能解除灾难,反而制造灾难,并不能减轻人民的痛苦,反而加重痛苦。杜甫究竟是一个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对皇帝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生疑问。在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玄宗、肃宗、代宗时而歌颂,时而讽喻,时而抱着无限的希望,时而感到极大的失望,他的进步性发展到759年可以说是达到顶点,此后他再也不能超越这个顶点了。 ◆ 附录 >> 杜甫一生关怀国运,蒿目民艰,可是他实际的政治生活却非常短促,虽然如此,他那“穷年忧黎元”的热诚并没有丝毫退减过。他也说过“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不过是一时的解嘲,实际上他那忧国忧民的泪是一直流到他死亡的前夕。他从不消极退缩,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有一天政治能够清明,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他锲而不舍,一再地写出像“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类的诗句。他不但自己是这样,他对于有职位的朋友也常常勉励说:“临危莫爱身”、“早据要路思捐躯”。 >> 但是他的胸襟并不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执著态度变得忧郁狭窄,而永远是阔大开朗的。 >> 杜甫有了广阔的胸襟,才能用这样壮丽的景色来衬托他所写的时代的艰辛和个人的不幸。这是杜诗里的一个特点,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可是读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并不意气消沉,而反倒兴起昂扬振奋之感。 ◆ 二 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 杜甫的诗反映现实,能够这样深刻,主要是因为他观察事物,一切都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