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思考“为了健康应该吃什么”的时候,首先须了解“不可以吃什么”。
大型食品制造商想生产的,是能让消费者“吃了还想吃”、会多次购买的产品。为此,他们为了能让消费者“忍不住想反复购买”而进行科学加工。
P6
糖类可以决定您的血糖值,而血糖值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愉悦与否。血糖上升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快感,而大幅下降会导致心情变差。因此,我们便会陷入一种饥渴的状态,“为了让心情变好而渴望更多糖类”。
当血糖值下降到70mg/dl(3.9mmol/L)以下时,困意、慵懒、疲劳、头疼等不快症状就会随之而来。
一旦糖类上瘾,脑内的饱腹中枢所分泌的一种叫瘦素的激素会变得难以发挥效用(这种现象被称为瘦素抵抗)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还不懂农耕,根本无法弄到大米、小麦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因此,“有机会就摄取些糖类”这一观念就在我们的大脑中被“程序化”了。
因此,人基本上都喜欢糖类,并且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如果糖类上瘾后,以肥胖、糖尿病为首,癌症、心肌梗塞、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等所有生活习惯病的患病率都会上升。
现代人肥胖的原因并不是脂质,而是糖类摄取过量。吃进去的脂肪并不会原封不动地附着在身体上,但摄取糖类后,血液中过多增加的葡萄糖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换为甘油三酯存在身体里。
钙要在有活性维生素D存在的情况下,才会被骨骼吸收。
就算服用了含有胶原蛋白的保健品也不能令肌肤重返青春。胶原蛋白作为一种蛋白质,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会被转化为氨基酸。即使通过口服胶原蛋白,它也不可能保持原样在体内发挥功效。
医疗本来就是从面对个别的、具体一个个患者开始建立起来的。
因为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糖类,就最好少吃。
大家在考虑为了健康吃什么的时候,科学依据是很重要的判断标准。但是,这些依据也并非百分之百正确。
希望大家明白:科学依据并不等于绝对的真实。
P15
为了不被这些表面结论所迷惑,我们需要具备深入解读分辨这些研究内容的能力,即“解读分辨能力”。要想不被表面结论所误导,解读分辨其深奥之处,就须不断学习积累知识。
P21
荟萃分析并不是自己设定新的实验或者调查计划,而是把别人留下的数个研究成果,以更高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