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部分
全书围绕序章中的一个问题展开: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该问题被推广为:为什么财富和权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某种别的方式(例如印第安人,非洲人或澳大利亚土著征服,殖民欧洲)。上述问题最直接的解释即本书标题,在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节点上,欧洲的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更高效的政府组织。而全书希望探讨的是导致这一系列直接因素的终极原因:为什么拥有这一切的恰好是欧洲人?
第一章大致叙述了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并逐渐分散到世界各地的过程。本章提及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 生物学上的“现代人”大约出现在5万年前;
- 语言的出现可能是促使人类祖先能力“大跃进”的重要因素;
- “大跃进”与人类地理大扩张存在时间上的重合;
- 各个大陆内的巨型动物灭绝与人类活动存在直接关系(灭绝时间点与人类到达时间重合);
我个人不太认同作者的第四条观点,诚然历史上人类活动灭绝某个物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必须承认那时人类的杀戮手段更加高超,且杀戮也并不像原始人那样,单纯为了果腹的食物或蔽体的毛皮,结合我必须提出的一个疑问,即为什么按照作者的观点,4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航海技术已经能支持他们登陆澳洲的各个岛屿,而这种技术却在之后的几万年间丧失掉了?我个人支持这些巨型动物灭绝于气候的剧烈变化这一理论,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化也让从印尼登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变得更加容易(亦或是迫使人类向其他地区迁移)。
本章的最后,作者认为,在距今1万1千年前,人类祖先的足迹遍布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时,尽管定居的时间存在先后顺序,但各个大陆或多或少都存在发展方面的部分先天优势,影响各个大陆人类发展进程的终极原因在那个时间点还尚未出现。
第二章比较了定居在波利尼西亚群岛(散布在新西兰以东太平洋上的一大片岛屿,包括夏威夷,汤加,复活节岛)内不同岛屿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人类社会与环境有关的差异性问题。本章提及以下几个观点:
- 岛屿气候、地质类型、海洋资源、面积、地形的破碎和隔离程度这6种环境可变因素促成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社会间的差异;
- 一般而言,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高,技术和组织就越复杂,专业程度就越高;
尽管波利尼西亚群岛各岛屿上的住民拥有共同的祖先,但环境因素最终在这一系列相对隔绝的岛屿上产生了不同文化的社会群体。作者试图把从这一小的自然实验模型中总结出的观点推广到世界范围。
第三章着重描写了1532年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与当时的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之间发生的冲突。这次劫持事件发生时,西班牙人与印加人之间技术,人数等的差异在此略过,作者借着几项问答提出了下列观点:
- 尽管人数处于极端劣势,西班牙人取得胜利的直接因素是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马;
- 在这次冲突放生之前,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已经在印加帝国制造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混乱;
- 欧洲人率先登陆美洲,依靠的是航海技术,政治组织和文字(可以总结为笼统的技术);
- 欧洲人和美洲人在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认识上也存在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与观点3直接相关);
本章仅为全书后续内容的展开服务。
第四章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了解释上述观点,作者找出了以下几点直接的因果关系:
- 能够获取更多可消耗卡路里的粮食生产模式意味着更多人口
- 粮食生产模式带来了定居生活的方式
同时,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事实是,各式各样的致命病菌大多需要在动物体内突变和衍化,然后传染给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人体内的病菌会对美洲原住民造成致命的威胁(美洲大陆没有欧亚大陆那么丰富的动物资源)。
第五章讨论了粮食生产模式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其中有几个有趣的现象:
- 当今世界上一些富足的农牧业区(气候,土壤适宜)却并非粮食生产的发源地;
- 粮食生产模式的独立出现时间差别十分巨大;
当下的考古结论是,粮食生产率先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独立发展出来,随后被引进到世界各地,并驯化了当地的野生动植物。
第六章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部分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的人最终成了农民。
作者同时也提及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论生活质量,种地绝不比狩猎采集好很多,甚至条件还更加艰苦,即使是这样为什么还是有一部分人主动选择做农民。为此,作者提出的观点是,狩猎采集与粮食生产这两种模式之间在最初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并且狩猎采集与定居生活之间也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最后狩猎采集和经营土地这两种模式也可以并存。在明确了上述观点,即从狩猎采集到粮食生产的转变是逐步进行的以后,问题就变得相对好回答了。人类的祖先在面临多个选项并存的一道选择题时,做出了他所认为的(也事实上的)回报更为稳定的选择。而之所以选择粮食生产,作者提及了以下几个因素:
- 狩猎采集导致了野生食物的减少;
- 驯化野生动植物可能性的增加导致了该项收益的提高;
- 与驯化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 人口密度的增加与粮食生产相互促进;
第七章探讨了人类祖先驯化野生植物的过程。其原理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自然选择如出一辙(倘若把人类活动看成是宏观的自然活动的一种,我个人认为甚至不需要做更多解释)。简单来说,尽管人类祖先并不清楚复杂的遗传学知识,但他们知道自己期望的植物性状,比如果实体积大,种子少,方便收割,发芽成熟快,等等。出现这些形状的植物个体必然携带有与之相关的基因,因此有更大概率会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内留下自己的种子。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视点去考虑植物驯化时,我们自然而然会去考虑什么隐性基因,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之类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是我们反而会搞不明白,人类祖先是如何在知识和技术都不完备的状态下驯化这些植物的了。类似的,我在带考研数学课的时候,有同学会问我为什么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会是e的x次方一样,很多时候,知道太多反而会干扰我们,是故科学讲究从简单问题开始分析。
第八章开始着手回答第五章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即造成粮食生产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差异性的因素是人,野生动植物,还是自然环境。为此,作者比较了独立出现粮食生产的三个区域:新月沃地,新几内亚和美国东部的自然与物种条件。
其中,新月沃地出现粮食生产的时间最早,也最终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文明,它的条件是最优渥的:
- 地中海气候培育了一大批可能适合驯化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 许多野生植物的祖先已经具备了高产的特性;
- 雌雄同株,自花传粉的植物比例很高;
即使对比同属地中海气候带的加利福尼亚、智利等地,新月沃地也具备面积广阔,动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变化幅度达,高度和地形变化大,狩猎采集方式的收益相对较低等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
与此同时,作者也探讨了人的因素,他通过在新几内亚做鸟类研究时的亲身经历,提出比起农业社会只需要深度了解极个别动植物的农民,狩猎采集社会中的人对于野生动植物往往有更广泛的认知,并且也有兴趣尝试能否利用这些自然条件。
作为对比,作者又分析了新几内亚和美国东部的不利因素。
其中影响新几内亚耕种族群发展的不利条件包括:新几内亚本地没有可供驯化的谷物;新几内亚没有可以驯化的大型哺乳类动物;新几内亚本地的根用作物蛋白质少,热量也相对较低。
至于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族群,他们可利用的作物由于热量低,不方便耕种等原因,无法作为食品的主要来源,因而仍不得不依赖野生的动植物,直至来自中美洲墨西哥的农作物引进。
最终,针对第五章的问题,作者提出的观点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非是人,也不是单个物种,而是是否具有较为完善的可供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组合。
探讨过植物的驯化后,第九章探讨了野生动物的驯化过程。本章围绕的是作者支持的一个原则:对于大多数事情来说,成功实际上需要避免许多个别的可能失败的原因,而只需要其中一个条件不符合要求,结果就是失败的。
书中提及了一个事实,即目前为止,可供人类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类,有且仅有14种。针对现存的超过100种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为以下6组:1.日常食物缺乏经济性(故没有食肉动物被驯化);2.生长速度过于缓慢(大象被淘汰);3.圈养过程中无法繁殖(猎豹被淘汰);4.性情过于凶险(斑马无法被驯化的原因);5.容易受惊的倾向(无法圈养);6.没有天然形成的群居结构(缺乏一定的社会性,无法放牧)
而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14种被成功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欧亚大陆有13种。作者认为,欧亚大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最终导致了欧洲人免疫了对美洲土著而言致命的病菌。
作为第二部分的结尾,第十章分析了粮食生产模式仅在欧亚大陆快速传播的原因:欧亚大陆的轴线程东西向,而非洲和美洲大陆的轴线都成南北向。
一个重要的地理事实是,在同一纬度线上,气候条件往往是较为类似的(忽略地形条件的影响),而维度发生变化会带来日照时长,气温,降水量等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植物无法适应或需要长时间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我支持作者在本章提出的观点,我国古代有一个经典案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证据,作者在本章中提到了抢先驯化现象,即倘若某一物种在别处得到驯化,那么本地居民更倾向于利用驯化后的物种,而非进行重复驯化,这导致传播快速的物种阻止其野生祖先在其他地方的驯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